小提琴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影响

时间:2022-10-02 10:09:55

小提琴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影响

摘要:从古至今,音乐都在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传播。然而在传播中的文化属性差异对其传播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无论在传播模式还是传播载体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本文着重研究小提琴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文化属性差异对其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文化;传播模式

1 文化的存在与存在的文化

小提琴代表着欧洲音乐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民族音乐在冲突中融合,在传播中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存在的文化。存在的文化,在一定阶段,不能替代文化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存在的文化来源于文化的存在。先有小提琴引入中国的存在,后有形成文化的可能。而文化的存在,是小提琴通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成熟文化。存在的文化与文化的存在的传播,分为跨血缘传播和同血缘传播两种。在跨血缘传播中存在的文化也可能战胜文化的存在,胜利的关键条件就是存在的文化有足以覆盖文化存在的超强文化。这一点已在欧洲的文化历史中得到了验证。随着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的小提琴文化已具备了与中国民族器乐文化分庭抗礼的能力,但想要取代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还是远远不够,因为小提琴文化在中国仅仅是整个民族文化中一个小单元。在同血缘传播中,文化的存在与存在的文化,各类体系化、单元化的文化意识不停地创新与更替,以此推动整体文化形态的发展,在其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强势通常能战胜弱势。民族文化要想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需要跨血缘文化传播与同血缘文化传播并存。在族际、代际、区域之间,建立起强大的传播与交流平台,适时更替单元与体系文化,使民族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制定长期的国家文化战略规划和法律保护。

2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

民族音乐文化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音乐文化必然产生于民间,发展于大众,定型于社会。小提琴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体现的是民族的精神意志、大众的生活面貌、百姓的心愿追求,最终体现的是社会文化形态。这种同血缘传播与跨血缘传播从传播的方向、力度、速度以及动力性上都有所不同,所以称其为传承会更加贴切,因为他是纵向的、时间的、代际间或文化内部的。而传播则是横向的、时空的,跨地域或跨文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其载体和媒介,不但要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属性,而且要在传承的模式和方向上,与社会的法律规定和文化的习俗惯例保持一致。所以这种传承的模式只能是自下而上的,这是由其民族文化存在的属性决定的。例如,在欧洲古典小提琴学派还未形成前,小提琴只是在民间流传,主要承担一些舞会、宴会的伴奏,地位相当低微。小提琴作为白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传播与发展中,也经历了从下到上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从А・Л・卡毕洛夫《白俄罗斯小提琴》一书中得知,在白俄罗斯最早的小提琴演奏者是一些游走于城市和乡村,创作歌曲、舞蹈的民间流浪艺人。白俄罗斯著名的民族学家П・В・塞伊恩认为:流浪艺人是民间节日庆祝、家庭晚会、酒宴、婚礼上的主要的角色,在白俄罗斯没有流浪艺人就没有一个令人高兴的聚会。①从16~17世纪小提琴步入了白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很快小提琴和小提琴演奏者成为几乎每个白俄罗斯村庄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成为白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说明凡是民族的文化,必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而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跨文化形态、跨血缘传播,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创造因素,从而诞生出一种新的音乐文化。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与所处的文化形态有天然的联系与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没有上层意识形态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所以新型音乐文化,必然是自上而下的传播与发展。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这点。1699年乾隆皇帝时小提琴引入中国,1908年以留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促进了小提琴的传播②,1949年后,政府对各类音乐学校建设的大力支持,使小提琴得到了真正的传播与发展。国家政体决定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影响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00年以后,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迎来了前所未有繁荣形势。这一时期,中国逐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的小提琴教育的轨道。这些成就的取得,没有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形态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模式虽与欧洲截然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自下而上的文化传播模式,经历了由主动到被动,再到主动,最后进入传播的自由王国;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模式,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最后进入传播的自由王国。无论是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还是在白俄罗斯的传播,都是个体生命在文化形态中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文化属性的强势行为的体现,不以人类的客观意志为转移。

3 直接传播载体与间接传播载体

载体是传播最大价值化的体现,而传播是载体最大程度化的反映。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载体的决定性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他始终贯穿与整个传播过程之中。没有传播载体的媒介作用,小提琴就不可能在中国存在下去,更不可能取得崇高的地位。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载体,可分为直接传播载体与间接传播载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的载体都可以在同血缘或跨血缘的传播或传承模式中发挥作用。直接传播载体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行为,是一种原生态的、集体生命内部的媒介行为。间接传播载体,是指工业品载体在传播或传承中的媒介行为,这种行为的过程,是一种间接的传播过程。他的血缘主要体现在载体在生产过程中,渗透着人的行为意识。这种载体已与以往的任何时期的载体都有所不同,虽说他本身也带有信息文化的属性,但他自身的文化存在,已不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它属于全世界、全人类。此时,音乐文化很难再强调民族的价值,也不易推崇意识形态的规范。但这并不是说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已不存在,而是他们将以新的方式存在和诉求。强大的传播载体使人类大同、使地球渺小,无国界的文化传播,必然形成世界的文化形态和人类共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是一种崭新的、具备超强能量的形态。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由最初的单血缘载体的传播,到双血缘载体的传播,再到跨血缘载体的传播,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传播模式。而这种模式已延续至今,仍然在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随着书谱、教材、报刊、杂志、广播、电视、CD.DVD等工业品载体的出现,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尤其是高科技电子工业产品载体的出现,不仅使跨地域、跨国界的其他工业品的载体显得笨拙、渺小,而且也使充满人性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黯然失色。这种载体既有直接传播载体中面对面的形式,又具备间接传播载体的一切优点和特性,也可以说它是传播载体的最高形式和最终体现。小提琴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就是传播载体在中国的发展史。这种传播载体的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也必然依赖于工业化的革命和科技创新的成果。人类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融合,为人类、为世界人民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也带来了忧虑与思考。人类需要大同,文化需要多元,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更需要全世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的努力。让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迎接明天的挑战与机遇。音乐文化形态,始终都是民族文化形态中的重要单元和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形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因此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实际上是文化碰撞与融合,尽管从文化历史的完整统一性和本质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从传播模式和载体上也不尽然相同,但小提琴已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成为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①А・Л・卡毕洛夫.白俄罗斯小提琴[M].白俄罗斯出版社,1982.

②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M].东方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论博物馆展览的多媒体技术 下一篇:谈电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