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2 10:03:54

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08-02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基,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我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始于孩子出生,伴随孩子成长,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会人日常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如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1、家庭教育观方面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长往往忽视子女心理和生理的实际情况,急与求成,拔苗助长,孩子的作息时间被排得满满的,一会儿钢琴,一会儿字画,一会儿家教辅导,经常由于期望过高,做出错误的决策。如,把孩子的前途看作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将会按照父母的意志进行教育。

(2)父母的自身素质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素质的高低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很大。素质高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能较好的发现和引导子女的兴趣爱好,并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育子女。俗话说:“虎父无弱儿。”就是这个道理。相反,素质低的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无法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孩子产生困惑的心理。

(3)家庭条件因素

家庭条件主要指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居住的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子女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培养和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而经济差的,孩子因家境的困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另外,父母忙于改善经济条件,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家庭条件因素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因素。一般来说,父母关系好的家庭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方面都很健康。相反,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发展上都有些问题。他们自闭、自卑、不爱与人交往,往往会有极端的行为。

2、家庭教育观念、方式

教育观念、方式的得当与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育观念陈旧。不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忽视子女的自身感受,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孩子,要求他们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还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这种溺爱使他们失去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另外许多家长把上大学看作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压抑孩子的个好,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儿。

(2)教育方式失衡。许多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失衡,他们忽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往往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一部分家长采用“不打不成才”的旧观念,他们信奉“棒打出孝子”;另一部分家长则过于溺爱,形成了服务性的教育方式,导致一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予以及时的批评指正,使得他们肆无忌惮,没有责任心。

3、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是构成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栖息地,其一切都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品德修养等。成员之间的关系、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家庭经济条件和成员精神状况如何,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往等等,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性。孩子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时刻受着熏陶感染,由此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睦安宁的家庭,孩子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良的纪律管制行为会导致糟糕的家庭氛围,引起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许多适应不良行为。

三、对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言行举止及行为习惯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对子女以亲情的关爱,同时也要树立自身的威严,注重自身的形象,让孩子有尊敬感、信任感。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培养子女,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其衣食;也不要认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其他内容排除在外。那种仅认为成绩好,就算是人才,重智轻德,对孩子在思想、道德、做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或一味地娇纵将会导致孩子成为不健全的、心灵有缺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切忌好高鹜远、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作为家长,要多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共同进行教育。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和谐家庭更加民主与互相尊重,成员之间彼此体贴、关心,易养成孩子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积极动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人格上的平等,而这些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

3、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子女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循序渐进。严格型和拒绝型的教育方式易引发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人格健全的发展,更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长无原则的溺爱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偏离正确方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家长要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给以鼓励;对于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在鼓励过程中,以精神鼓励为主,避免孩子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指出不足时,要实事求是、语言准确,并指出其危害、找出根源、指明方向,忌打骂、侮辱人格。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成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家庭氛围,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家庭教育职能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 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关键是家长再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6)::42-43.

[2]沙银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2009(10):9-10.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中小组活动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基于对话视角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