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02 09:19:06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炎症、溃疡等多种疾病相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不同的中医证型表现,不同疾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甚至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地区间中医证型分布也不相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根除率在不同中医证型中表现也不相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患者的中医证型也有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中医证型;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5-0095-03

幽门螺旋杆菌(Hp)与多种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相关,并且与心血管、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等胃肠外疾病有一定的关系[1],成功根除Hp能够使消化性溃疡彻底治愈,并且能够预防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2]。虽然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案较多,但幽门螺旋杆菌耐药率较高,寻找提高Hp根除率的药物成为必然的选择。中医药、益生菌、胃黏膜保护剂等在提高Hp根除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中医在治疗Hp感染中,往往将患者分为多种中医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现对Hp感染的相关中医证型进行综述。

1Hp感染的中医认识

Hp感染在古人并无认识,更不会有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记载。但Hp作为致病菌,应属于中医外邪。《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脾胃内伤、脾失健运是Hp感染的内因[3]。外邪伤及人体,机体会抗邪外出,产生一系列变化。根据感邪后机体出现的相应表现,进行总结归纳,探寻机理,寻找一定的规律,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观点。Hp感染相关疾病较多,包括:消化性溃疡、胃MALT、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癌变等消化系统疾病[2],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胃肠道以外的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等相关[4]。虽然Hp感染相关疾病较多,中医症候表现不外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等。具体疾病治疗中,更可能体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

2Hp感染与中医证型相关

Hp感染的相关疾病较多,上消化道疾病最多,临床研究也最多。其中主要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相关疾病。

胃肠道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等相关疾病,在不区分西医相关疾病的情况下,Hp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之间中医证型有一定的规律。张东芳等[5]总结了胃肠道疾病Hp感染者的中医分型,对比Hp感染阴性者相关情况,Hp感染阳性者脾胃虚弱型约占半数,其他证型出现人数依次为寒湿困脾、肝胃气滞、湿热内阻;Hp感染阴性者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气滞、湿热内阻、寒湿困脾;其中脾胃虚弱和肝胃气滞比例相当,约占Hp感染阴性者半数。陈瑶等[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总结Hp阳性感染者出现较高频率的中医证型依次为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络瘀阻;中医症候要素频率高低依次为:热、湿、气滞、寒、血瘀、气虚、阴虚,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之间中医症候要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慢性胃炎Hp感染者中医证型分析慢性胃炎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可以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类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反酸、餐后不适等。李玉玲等[7]收集广州地区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中医证型特点,总结发现脾胃虚弱患者约占所有患者半数以上,其他证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脾虚湿阻、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且女性脾胃虚寒者明显较男性多,而湿热证则男性较女性多。慢性胃炎者是否为Hp感染者在病理诊断、症候分布方面无差别。陈英等[8]总结新疆昌吉地区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脾胃湿热较多,其他证型为脾胃气虚、胃阴亏虚、脾胃虚寒、肝郁脾虚,湿热等实邪患者较脾胃虚弱患者为多。宗湘裕等[9]总结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Hp感染率由高至低的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胃络瘀血、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不同胃黏膜萎缩程度与中医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卢晓杰等[10]的临床研究出现相似的结果。但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Hp感染在不同中医证型间无明显差异。王欢等[11]采用调查问卷方式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发现Hp感染率与不同中医证型无明显差别。胡晓平等[12]研究发现Hp感染在中医各证型之间无明显差别。

总之,多数文献报道,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与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的中医症状表现不同。

22消化性溃疡Hp感染者中医证型分析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慢性病程,节律性疼痛,规律性发作等特点,其确诊需要结合内镜检查,且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率较高,分析患者的证型特点更有利于中医治疗。张旭东等[13]收集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脾胃湿热、脾胃虚寒最多,胃溃活动期则肝胃气滞、胃阴亏虚最多;消化性溃疡愈合期气滞和胃阴亏虚较多,中医证型分布频数由多至少依次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郁气滞、胃阴亏虚。晏喻婷等[14]总结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分布,发现胃热炽盛、肝胃气滞者Hp感染率高。吴炜景等[15]通过临床观察发现Hp感染率与中医症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Hp感染者消化性溃疡在不同的时期,中医证型表现不同,热、湿等症候因素表现较为主要,同时兼有肝郁等特点。

23其他胃肠疾病与Hp感染中医证型分析胃肠疾病还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等相关疾病,很多患者伴有Hp感染,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叶蔚等[16]收集胃食管反流病的门诊患者,Hp感染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气郁痰阻、肝胃郁热、脾胃虚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李贞玉等[17]通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相关信息,分析发现Hp感染者中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证型最多。梁雪等[18]分析隆起糜烂型胃炎Hp感染者的中医证型,其中肝胃气滞、湿热内蕴Hp感染率较高,而肝胃气滞、瘀血阻络证患者在Hp感染阳性者中分布最多。崔珊珊等[19]分析餐后不适综合症患者中Hp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在餐后不适综合症患者中,脾胃湿热、痰湿中阻在Hp感染阳性时多见,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在Hp感染阴性时多见。谢迪等[20]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Hp感染情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Hp阳性者以湿热壅滞、肝胃郁热患者最多,Hp感染阴性者脾胃气虚、肝胃气滞所占比例较高,且Hp感染者症状积分较高。

总之,胃肠道疾病与Hp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p感染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中医证型表不同,不同的胃肠道疾病、不同地区、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不完全相同。[HJ1.8mm]

3中医证型与Hp感染根除率相关性

Hp感染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中医证型与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证型影响Hp感染的治疗,包括影响Hp感染者临床症状,影响Hp感染的根除率等,中医证型与Hp感染根除率间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表现在Hp感染根除率在Hp感染相关疾病中的整体影响,Hp感染在某些具体疾病中的影响。

中医证型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影响。刘彦晶等[21]探讨三联疗法对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根除率的影响,脾胃湿热型Hp根除率最高,Hp根除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并且认为不同中医证型对Hp根除率有一定的影响,经过抗Hp治疗,脾胃湿热患者较前增多,肝胃不和者较前减少[22]。宋琳琳等[23]研究Hp感染者中,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根除率不同,Hp感染根除率由高至低为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气犯胃、胃络瘀血、胃阴亏虚、寒热夹杂、脾胃虚寒等;中医实证与虚证患者Hp感染根除率不同,且中医实证各型Hp感染根除率不同,虚证各型Hp感染根除率相同。

中医证型对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影响。杨洋等[24]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湿热中Hp感染阳性者与阴性者症状评分改变无差异;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胃络瘀血Hp感染阳性者与阴性者症状评分改变有差异,HP感染阴性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较大。王志斌等[25]通过临床研究及聚类分析发现,慢性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肝郁气滞兼脾虚患者的Hp根除率最高,脾胃湿热兼阴伤者Hp根除率最低。

另外,Hp感染根除前后,中医证型也会发生变化。陈建国等[26]观察发现根除Hp感染后,脾胃湿热患者数量增多,肝胃不和患者人数减少,脾胃虚弱患者人数无明显变化。

4小结

综上所述,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且不同中医证型间,Hp根除率不同。根除Hp感染前后,患者中医证型可以发生一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莉,张立玮,王小玲,等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相关疾病的思考[J].临床荟萃,2013,09:961-962+966

[2]刘文忠,谢勇,成虹,等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12,10:618-625

[3]由立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认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9):p156-157

[4]崔海梦,罗庆锋,许乐幽门螺旋杆菌与胃外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14):p2221-2227

[5]张东芳,探讨胃肠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分型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2):107-108

[6]陈瑶,刘庆义,叶晖,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演变规律的多中心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5,02:12-16

[7]李玉玲,胡学军,钟子劭,等广州地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03:821-823

[FL)][HJ1.9mm][SD1,1][FQ(23*2。175mm,X,DY-W][SQ+1mm][CD=175mm]

[8]陈英,丁国宁,杨宇玲新疆昌吉地区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相关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04:13-14

[9]宗湘裕,王万卷,刘宝珍,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4:370-372

[10]卢晓杰,焦守霞,李建民,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6:2910-2912

[11]王欢,李成光,李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08)

[12]胡晓平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08:1013-1015

[13]张旭东幽门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5,01:30-31

[14]晏喻婷,蒋波涛,张朋,等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5:2748-2750+2835

[15]吴炜景,李立平,林延超,等广东地区胃窦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6:1803-1807

[16]叶蔚,姚嘉明,刘彬彬,等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03:531-532

[17]李贞玉,刘敏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及舌象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01:22-24

[18]梁雪,宾金秀,黄祖美,等隆起糜烂型胃炎的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小凹形态及其病理关系的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5,03:7-10

[19]崔珊珊,周晓虹餐后不适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中医,2015,08:49-51

[20]谢迪,刘敏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03):20-22

[21]刘彦晶,韩鸿雁三联疗法对不同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21):79-80

[22]刘彦晶,金学洙,贾秋颖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23):p108-109

[23]宋琳琳,姜力,朱婷婷,等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信息杂志,2013,12:7-9

[24]杨洋,刘华一幽门螺杆菌与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14,02:25+35

[25]王志斌,韩海啸,余轶群,等幽门螺杆菌根治率与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4,07:523-526

[26]陈建国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关联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24:75-76

上一篇:端午五草避五毒 下一篇:神奇一管黄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