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时抓住本质,答题时抓住关键

时间:2022-10-02 08:35:59

审题时抓住本质,答题时抓住关键

很多同学在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时会感到困惑,有时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有时是因为答案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感,有时是因为审题不清,甚至根本不知道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导致答非所问。要做好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需要正确审题,理清思路,扣住文本,准确表述。

典 型 例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用冷水冲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

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

问题一般来说,黑暗是人们贬斥的对象,而作者却对黑暗产生了柔情。你是否认为作者故意标新立异,有意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请阐明理由。(6分)

错 因 分 析

以下分列从考场答卷中选取的部分同学所做的答案,并作简要评析。

1. 不是。作者是感悟了黑暗之后有了别样的体会,并非故意标新立异。作者看惯了灯红酒绿的世界,认识到了人造光明的糜烂,在故乡秋夜的黑暗中体会到了黑暗的纯洁,所以对黑暗产生了柔情。(缺少圣洁和梦想的温床两个要素,所以得4分)

2. 我认为不是故意标新立异。作者意在表现我们不能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都市的夜晚被灯火充斥,黑暗应是纯净的,圣洁的,它带给我们梦想,给予我们内心柔和与宁静。(缺少久未体味的要素,所以得5分)

3. 不是。①文中的黑暗象征疼痛,忧患,挫折,光明象征没有追求、安逸无为的生活;②黑暗作为疼痛挫折,唤醒沉溺于碌碌无为的光明中的人,赋予他们追求梦想的动力;③通过描写蜂蜇和对黑暗的感悟,作者表达了挫折能激励人追求梦想,要防止沉溺于欢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思想。(此答案的作者既没有读懂文章,也没有审清题目,却过多的偏离文本,随意发挥。得0分)

4. 不是。黑暗没有白天的浮华,使人的眼睛更干净,更能洞察一切。黑暗能使人思索,给人想象,这种黑暗对人有促进作用。而人们平时说的黑暗,则只看到了它的表象。(此答案偏离文本,丢失了全部的要素,得0分)

5. 没有。①作者因为蜜蜂蜇了之后唤起了疼痛,在体味黑暗时才能更加体味到黑暗的柔情,这是作者触景生情,发自内心的感受;②作者描写对黑暗的柔情,揭示了现代社会对光明的过分追求,对黑暗的排斥,而忘记了只有经历过黑暗的痛苦,才能迎接光明。(开头的“没有”两字,答题不规范。答案的第一点,仅仅是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不是故意标新立异”,所以不能额外加分。“揭示了”表述不妥,如果换成“批评了”也许可以。此答案结尾“因为黑暗后有光明”这个意思,很多考生答到。但本质上这一点并非表达对黑暗的好感。得0分)

6. 不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感悟。①因为黑暗是洁净的,没有人为的粉饰;②黑暗给了人梦想的条件,有空间去放飞梦想;③黑暗如处子般鲜润,安抚了作者的伤痛;④黑暗已经很少见到了,因此作者会对黑暗产生柔情而非标新立异。(缺少“圣洁的”“与糜烂光明比较”两个要素,得4分)

7. 不是。在作者的观点中,作者依旧是期盼光明的,而且是纯净的光明,只是只有黑暗的对比,光明才显得无比可贵,干净的黑暗可以唤起人们对干净的光明的渴望。(与第5例相类,说的是对光明的好感,而不是对黑暗的柔情,得0分)

8. 不是。被贬斥的黑暗是具体化的,例如潜规则等阴暗面,而作者面对的黑暗,是大自然的黑暗。在这真正的黑暗里,作者探寻到自然的本真,因此对黑暗产生了柔情。(脱离文本,没有说出任何理由,得0分)

9. 我认为作者是想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因为①人们讨厌黑暗,用光明驱赶它,作者认为会使世界单调;②黑暗中人们会渴望光明;③作者认为没有黑暗就没有黎明。可见作者并非标新立异。(既没有读懂文章,也没有理解题目。得0分)

10. 不是。作者对黑暗产生柔情是有理由的:①纯净的黑暗圣洁而安静,能带给人久违的内心澄澈之感;②自然界的黑暗是我们梦想的温床,让我们学会放弃糜烂的光明和灯红酒绿的城市浮躁生活,回归内心。(包含全部答案要素,得6分)

例题解析“一般来说,黑暗是人们贬斥的对象,而作者却对黑暗产生了柔情”,这句话看似问题中的导语,实际上,此句既是要求,又是提示。要求在于,作者的观点是与众不同的,核心问题在于说清楚作者对黑暗产生柔情的缘由,这就是后面问题 “阐明理由” 的主攻方向。对于“你是否认为作者故意标新立异,有意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一句,一般来讲,从应考策略来说,维护原文本的权威性,是首选方案,也就是应该选择“不是故意标新立异”。个别考生会选择“是故意标新立异”,往往造成理由不充分,分析不到位而失分。还有部分考生,不理解“故意标新立异,有意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的含义,以为这是一句正面的评价;更有甚者,还有考生回答“不是故意标新立异,是有意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那就更加南辕北辙,答非所问了。

拿到这个问题,应该快速反应,把握核心,究其本质。其实可以简化为“作者为什么与众不同地对黑暗产生了柔情?”如此一来,答案就应该明朗了。简单地说,就是因为黑暗有着种种难得的好处,所以才会对黑暗产生柔情。具体有哪些呢?筛选原文,答案自然明了。

从原文看,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素,主要集中在第⑨段中。“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灯火作祟”“处子般鲜润”“特别的感动”“人为的光明”“黑暗是洁净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 “制造糜烂的光明”等内容都应该进入筛选的视野。

正确答案不是标新立异。因为作者以独特的眼光来看待黑暗(或者“因为作者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作者面对黑暗,产生了特别的感动”)(2分),相较于人为制造的糜烂的光明(或者“相较于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1分),作者眼中的黑暗是干净的(或“洁净的”“干干净净的”“纯净的”“处子般鲜润的”),圣洁的,黑暗是产生梦想的温床(3分)。

现 场 练 兵

1. 文章开头为何要从故乡的秋景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中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被蜜蜂蜇了的情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法?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自己被蜜蜂蜇后非但不记恨,反而对蜜蜂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写故乡的秋景,意在交代大自然的花季已经过去,而居室的花季还在,为蜜蜂飞入书房埋下伏笔;然后引起下文,引出了蜜蜂蜇“我”的情节。

2.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法。写“我”被蜜蜂蜇的情节,突出了蜜蜂虽小,蜇人能量却大。蜇后“我”疼痛难忍,彻夜难眠,百般折腾后,疼痛仍未消除。

3. 作者被蜜蜂蜇后,开始是因疼痛而懊恼,最后却对蜜蜂产生了感激之情。这是因为:①蜜蜂蜇过人自己也就会死,作者认为蜜蜂是勇敢的,这是壮烈的牺牲;②正是由于自己被蜜蜂蜇了,才唤起了疼痛感;③也正是有了疼痛,才让自己关注起黑暗,对黑暗产生了柔情。

(作者:芮轼轩,无锡一中)

上一篇:不食人间烟火的孔雀――杨丽萍 下一篇:高考几何高效复习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