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开启政改大门

时间:2022-10-02 07:05:12

5月7日进行的新加坡大选揭开了这个城市国家历史的新篇章,迈出了通往更开放、也许是独特的新加坡式民主制度的一大步。尽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再度蝉联执政,取得了87个议会席位中的81个,而且新加坡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演化为两党制政治,但新加坡第11次大选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新加坡国内最强大的反对党工人党,以10%的优势,击败杨荣文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团队,赢得了阿裕尼集选区的选举。这是反对党第一次在集选区取得胜利。集选区是新加坡特有的一种选举制度。根据集选区的规模,每个党派派出4~6位候选人,他们组成一个团队参与竞选。取得多数票的团队即赢得该集选区的所有议会席位。

由党内领袖刘程强领导的工人党阿裕尼竞选团队还包括林瑞莲、莫哈默费沙、毕丹星和“秘密武器”陈硕茂,他们为新加坡的反对党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位女性议员、第一位马来议员、第一位锡克教议员。这次大选还是历史上第一次大部分议席(87席中的82席)都由竞选产生的选举。在2001年时,这一数字仅为19,2006年时则为48。

前所未有的反对派

反对派之间达成了避免三角竞争的协定,从而为形成如此大规模的政治反对力量创造了条件。除了丹戎巴葛集选区的反对党因递交文件迟了35秒而被取消资格外,所有的集选区都展开了竞选(人民行动党在丹戎巴葛集选区不战而胜,这正是内阁咨政李光耀所在的选区)。

40%的选民未投票给执政党,他们的人数接近一百万人。新当选的反对派议员占据议会中7%的席位,他们将肩负代表这部分选民的重任。

在一个选举任由执政党摆布的制度里,仅仅获得60.1%的选票实在是令人民行动党感到难堪。在近十年的前两次选举中,人民行动党的得票率分别为75%和67%。尽管总理李显龙将这一结果粉饰为人民对执政党强有力的授权,但显然人民行动党正在持续失去人民的支持。

去年新加坡的GDP增长率高达14.4%,并且完全没有失业问题困扰,如此背景下选举结果可谓令外国观察者大跌眼镜。但国内收入不平等加剧、通货膨胀高企、公共住房价格难以承受、大批外来移民的涌入、政府支出猛增、塞拉马特的越狱、巨额花销兴办青年奥运会,甚至就连天灾如乌节路的洪水都令选民怨声载道。但所有这些都只是表征而已,根本问题在于,新加坡人想要一个更负责任、更包容、更具代表性、更透明的政府。为此,他们不惜让一位能干且受欢迎的部长――外交部长杨荣文落选。

看起来,很多问题应归咎于集选区制度。集选区制度的合理性最初被认为是能保证议会中有少数族裔的代表,这一理由现在无疑不适用了,在更传统的单选区中,作为少数族裔的人民行动党候选人柏默就击败了华裔对手。既然新加坡人投票时已经不再按种族划线,集选区又有什么存在的合理性呢?

高涨的民族认同

这次选举最重要的进步在于,新加坡人第一次被动员起来了。在为期9天的竞选过程中,人民踊跃地参与政治集会。尤为重要的是,反对派的集会得以在大型体育场内举行。詹时中领导的最后一次人民党集会,据报道有三万新加坡人参加。新加坡青年尤其具有激情,他们热烈地在新兴媒介如脸谱上参与辩论。反对党第一次能够运用互联网来动员支持者。

反对派的候选人素质不断提高,同样反映出新加坡社会越来越成熟,已经创造出了充分的政治空间。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现在更加愿意挺身而出,发出不同于执政党的声音。例如工人党的陈硕茂就在斯坦福和哈佛接受过教育。24岁的国民团结党候选人佘雪玲是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她的出现表明新一代新加坡人已经准备好参与塑造新加坡的未来。

新加坡政治的未来会如何?这次大选中,有超过80%的公民投票,其中很多三四十岁上下的选民是第一次投票,因为他们所在的集选区第一次有反对派参与竞选。在分别于1991年、1997年、2001年和2006年进行的四次选举中,具备投票资格但所在选区未发生竞选的选民比例分别为49.9%、59.3%、66.8%和43.4%。也就是说,在十余年的时间内,一大批合格选民被剥夺了投票的机会。如此大规模地剥夺公民权利,导致了民众对政治的疏离态度,但执政党却错误地将这种冷漠解释为年轻人对政治的不以为然。但事实表明,选民乐于参与政治,他们会认真倾听辩论,权衡两方面意见,之后再投出自己的选票。

驯服、消极、被动,这些新加坡人的标签已经不适用了。随着集选区展开竞选,由于无法投票产生的政治疏离和权利缺失也随之消失。新加坡人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并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去投票。投票只是可以观察的外部行为,更重要的是每个选民心中的决策过程。觉醒的新加坡人产生了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的欲望,可以说,新加坡人第一次形成了如此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这次选举还产生了强烈的国家统一感,这是每年一度的国庆游行无法产生的效果。身为一个新加坡人,知道自己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自豪感。因此,这的确是一个分水岭、转折点。执政党应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反对党应证明自己配得上民众的支持和信赖。这两派势力在未来五年的表现将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次选举所传达的信息。新加坡已经踏上了政治改革之路,2016年的下次选举将表明这一进程成就如何。

上一篇:再平衡?中国谎言 下一篇:狂热的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