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调紫砂

时间:2022-10-02 06:49:30

半山陋室约皓月,烹茶携壶待知己。握一把紫砂壶,傲梅盛放曲折于壶身,任茶香满屋,三五知己,谈笑风生,任思绪伴茶香飘远,留一幅浓墨画卷。

半山陋室约皓月,烹茶携壶待知己。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活跃的符号,她并不单调,在包容开放中,又不失厚重内敛。

茶文化丰厚独特,“和”便是这个文化中的一个品格。茶与水相容,茶与壶相养,就是对“和”的不同演绎。因此,品茗之人自会寻找心中的唯一,一把紫砂或许就是情有独钟的不错选择。握一把紫砂壶,氤氲中思绪飘远。此刻的“和”,是态度,亦是腔调。

形神兼备,紫砂之美

紫砂壶的材质是紫砂陶,由紫砂锤炼得来,这沙质赋予紫砂壶独一无二的泡茶格调。

不喧宾夺主,不夺茶蕴,久用吸香,以致壶中无茶,沸水冲泡,也得满壶香气。性子柔韧,即使岁寒水沸,高温烹制,断不会因破裂而扫了饮茶的兴致。正因如此,紫砂壶才受到古今品茗之人的青睐。而紫砂之美,却不单在于材质上对茶的用心,更在于“形神合一”。

形,紫砂壶的造型,或如僧帽、掇球;或如石桃、茄段;或如井栏、梅春。

但即使是同一壶形,却也千姿百态。真正征服收藏者的是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一气呵成,点、线、面在起承转合、纵横错落、对话互动中合为一体,风格顿成,或古朴厚重、或清秀俏皮。以“形”分紫砂优劣与风格无关,若点线面的功夫堪称极致,真正打动内心的就是独属于你的珍品。

神是紫砂壶的魂,紫砂壶的文化底蕴内容多元,体现形式多样,一谓之“形神”,外在之形是内在之神的流露,不同的格调宣扬着不同的艺术感悟,如梅桩壶,若不是那自来的傲骨之气,怕也难得知音的共鸣之音;壶身工整之美,恰是 “要做壶,先做人”的制壶之道的最好诠释。二谓之“史韵”,一把壶,解读着一个年代,讲述一段生动的史话,谱就一曲悠远的史诗,如民国紫砂,光泽纯静而光影浮动,似是民国动荡的时局下埋藏着坚毅之心。三谓之“品鉴”,名家对紫砂壶的艺术解读和品位,实则是与壶之作者心灵相遇的对话,运作之风、品鉴之意碰撞后,赋予紫砂的就是一种弥足珍贵。四谓之“题镌”,壶身所题诗词,所镌之铭都与紫砂壶融为一体,演绎着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合四为一的永恒特色,把玩之间,借镌铭断代,思量之间自有一番趣味。

形神俱备,内外兼修,这才堪称一把好壶。

养一把好壶,且滋润且休息

宝玉需养,要想收一把好壶更要重养,对于紫砂的养壶之道,意在“人壶合一”。似人之相处,相遇之后待相知,谓之“开壶”,即新壶在启用之前的处理工序。

开壶的方法多样,“煮壶”是其中一法。新壶,盖、身相离,浸入冷水锅,加热沸腾,时间1小时为宜;分别加入老豆腐一块、嫩甘蔗头一段、茶叶若干,各煮1小时,完成后,壶方可启用。

与人之 “劳逸结合”相通,紫砂壶的养护之法也需有劳有逸,品茗不忘壶休养。虽如此说,养壶与品茗却并不矛盾,烹茶酬知己的过程中,就可兼顾养壶,壶身洗净、不近油、以茶滋润其表,人、茶、壶相养便是品茗之人的乐趣,待客走茶毕,将壶清理晾干,静养性情,自会养出紫砂的光泽与品质。

不可阻挡的升值空间

紫砂壶与奇石、兰花并称为“文人三雅”,以“国粹”之名成为极具收藏价值的“古董”,特别是当前因制壶原料减少,原料价格上涨,使紫砂壶制作成本上涨,这虽对紫砂壶价格骤升有一定的影响,但最根本原因还在于收藏者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在于对紫砂壶艺术风格、文化底蕴的认同与共鸣,是那种非你不可的彼此认可。

当前的紫砂壶市场,古今作品比翼双飞,都深受收藏者的青睐。

尤其是名家作品,与明代大师时大彬媲美的“壶艺泰斗”顾景舟,1948年的作品“相明石瓢壶”在拍卖会上身价破千万,拍价高出估价5倍有余,各地竞拍的高价,以不可阻挡之势引起紫砂壶的收藏热潮。

走进宜兴,或是拍卖场,收一把色泽、造型俱佳的好壶,把玩鉴赏,感受她的悠远厚重,也一定会感叹,她的不可复制和热潮中的身价倍增。

上一篇:行走奇异幻彩间 下一篇:专栏•大厨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