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02 05:52:42

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32-02

近年来,平邑县紧紧围绕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基本情况

平邑县辖15个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截止2014年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56家,入社农户12518户,带动农户84330户,联系基地198800亩,生产经营涉及粮食、畜牧、蔬菜、苗木、水果、水利、农机等产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24396万元,辐射到60%的村。专业大户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家庭农场实现了零的突破,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全县从事种植养殖的专业大户达到89家,品种为果品、黄烟、畜禽、苗木等,主要分布武台镇、地方镇、保太镇、平邑街道。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44家,经营面积2万多亩,其中有38家从事种植业,3家从事养殖业,3家从事种养结合业;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16300亩,全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2100万元。当前,随着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不断增大,管理方式的日趋完善,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1.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初具规模

1.2.1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创建为抓手,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水平。全县流转土地面积26.8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31.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以上认证面积达到20.32万亩,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0处,拥有“郑城金银花”、“天宝山山楂”、“天宝山黄梨”、“蒙山黑山羊”等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品”认证总数达到88个,涌现出“康发食品、奇伟罐头、万利来食品”等80多家果蔬罐头生产出口企业,其中康发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水果罐头十强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

1.2.2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年来,着力培养农业经营体系主体,立足“生态、绿色、特色”优势,坚持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基地”发展之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7 家,市级龙头企业 34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56个。直接带动农户8万户,带动面达到36%,农产品加工率达55%。

1.2.3以科技推广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监管为手段,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牢固树立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扶持“三农”发展的理念,通过强化管理服务,着力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指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提高对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针对性。搞好对口帮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新时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载体,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合力推动,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把农村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建立领导、部门和科室对口联建和帮扶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不牢、农业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平邑县地处山区,全县农户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且分布零散,加上丘陵山区的地理条件,使得劳动力和土地资产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加之承包农户不断分化,兼业化倾向明显,农村大量土地复种指数不高甚至闲置搁荒。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数量少、规模小,需加大培育力度。 同时,农业保险发展才刚起步,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

2.2 没有完善的利益机制。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核心动力的利益机制。由于许多不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所以达不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甚至个别还出现了“宰农”、“坑农”的现象。

2.3 融资困难。融资困难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企业大都缺乏实物产权抵押,同时一些没有土地、山林流转的经营主体无“三权”,融资要件不具备;另一方面,农业项目投资回报低,融资成本高使得一些主体“用不起钱”,农业项目贴息不管是主体覆盖面还是在利息总额中所占比例都不高。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瓶颈”,融资渠道少,贷款难,资金周转缓慢,阻碍了正常发展。

2.4 没有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长链条的发展,其包括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平邑县仍有许多地区没有健全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致使服务的力度也不到位,效果也不明显。

3 下一步的建议和打算

3.1 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

要加强培育新型职业的农民,并对养殖户进行严格培训,争取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领头羊。还要通过流转土地来逐渐扩大养殖规模,从而增加大型养殖户的数量。此基础上,逐步发展经营家庭农场,并进行合理规范经营。条件符合的话,可以依照法律程序申请工商的营业执照。根据“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研究与发展家庭农场,并在不同领域制定不同的生产标准与激励制度。

3.2 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政府要正确带领农民沿着生产的产业链前进,并积极建立产品的品牌。逐渐形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各种合作组织,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农技等大型农业项目,这些项目由于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财力,所以更适合由合作社来承担。

3.3 坚持标准,严格申报认定。由于各级每年都有一定的扶持资金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个别经营主体出于得到低息贷款和扶持资金的目的,千方百计想办法、做工作,只要能沾边,根据自身所需申报农业经营主体,造成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刚登记,只要项目或补助到手,当年或次年就倒闭的现象发生。因此,务必严格执行认定标准,使符合标准的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都能得到认定和稳定发展,并相应得到政府的扶持。

3.4 加大扶持,抓好扶持政策完善落实。一是对已有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切实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取信于民。二是做好扶持政策的完善工作,尽可能解决好贷款难、用地难、电价高和保险难等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为切实解决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和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要,缓解贷款担保难的矛盾,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3.5 转变作风,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增强服务观念。深入农业经营主体,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农业经营主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农业经营主体解难题办实事。对用电、用水落实优惠价格,对园区外农业经营主体用电、用水投入过大的实行按一定比例补助的政策。二是加强信息服务。帮助农业经营主体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帮助经营主体引人才、引技术、引项目,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水平。三是强化部门协调。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同时,要建立与重点农业经营主体对口联系帮扶制度,落实具体帮扶措施。四是强化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投身农业。

上一篇:浅析《跟我学汉语(学生用书第一册)》 下一篇:关于调动和提高农村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