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花的生药学鉴定

时间:2022-10-02 04:34:54

刺槐花的生药学鉴定

【摘要】本文首次对刺槐花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组织构造、粉末特征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定研究,为刺槐花的鉴别、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刺槐花;生药;鉴定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47-1

刺槐又名洋槐、江南槐、胡藤。系豆科(Leguminosae)刺槐属(Robinia L.)落叶乔木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原产美国东部的阿柏拉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一带,我国引入栽培的有刺槐R. pseudoacacia L. 和毛刺槐R. hispida L.2种[1]。目前,刺槐栽培面积广泛,覆盖28个省(市、自治区),黄河和淮河流域为刺槐栽培中心区域[2]。民间以刺槐的花为药用,药材来源丰富。刺槐花始载于《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3]。民间医学利用刺槐花水煎液治疗痉挛,胃病、风湿性关节炎和妇科疾病。止血功效与《中国药典》收载的“槐花”(Flos Sophorae)具同等功效。化学研究表明,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以报道分离提纯了山奈酚、刺槐苷和鼠李糖刺槐苷[4]。刺槐花入药具有消痈治痔、健胃通肠等功效,是值得开发利用的药用资源。目前尚未见有关生药学研究的报道,故进行该方面的研究,为其鉴定和制定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1实验材料及仪器

1.1实验材料刺槐花采于辽宁省朝阳叶柏寿小南沟(2007.

8),经辽宁中医药大学鉴定教研室初正云副教授鉴定为豆科刺槐属植物刺槐R. pseudoacacia L.的花。

1.2仪器及试剂LEICA RM2235 石蜡切片机,Leica Micros

ystems Nussloch GmbaH (Germany) 生产。MOTIC数码显微系统,MOTIC CHINA GROUP CO.LTD.生产。乙醇、二甲苯、水合氯醛、甘油,均由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蛋白甘油;纯净水;石蜡,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生产。

2植物形态

属落叶阔叶乔木,树高最高可达30m,最径达110cm。树皮深纵裂至浅裂,灰褐色至黑褐色。小枝光滑,无顶芽,具柄下芽。小叶7~25枚,长1.5~5.5cm,窄椭圆形或卵形,质地薄,两面平滑无毛,对生或近对生,全缘,有小托叶。在总叶柄基部常有2个大小、软硬不等的托叶刺。蝶形花,腋生总状花序长10~20cm,花冠白色,有清香气,花序轴细而下垂,雄蕊10枚。荚果扁平、带状长椭圆形,长4~10cm,沿腹缝线有窄翅。4~6月开花,花期3个月[5]。

3性状鉴别

花序腋生,密生成总状花序,长10cm,花轴有毛,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白色,具5萼齿,花瓣5,淡棕白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具短爪,基部有一斑痕,翼瓣,龙骨瓣近长圆三角形[6]。体轻,气微清香,味微苦。

4显微鉴别

4.1制片方法石蜡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

4.2根的横切面类圆形。①表皮细胞有1列细胞扁平的长方形细胞紧密排列组成,木栓化,②皮层较宽,由类圆形或椭圆形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疏松,③维管束约占横切面的1/2,为外韧维管束,排列成环;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射线由1~2列径向延长的细胞组成。

4.3茎的横切面类圆形。表皮由1层扁平的方形细胞紧密排列组成。皮层宽广,由大形类圆形或不规则薄壁细胞组成,无细胞间隙。维管束8~9束,外韧型,束间区域窄。韧皮部窄,导管2~3个径向排列或单个散在,髓部小。

4.4叶横切面椭圆形。表皮由1列长方形扁平细胞紧密排列组成。为等面叶。维管束散生,皮层有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

4.5表面片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垂周壁波浪状。气孔不定式。非腺毛众多,长380um~1600um。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多深波状。气孔不定式较多。非腺毛众多。

4.6粉末黄色,味微苦。①非腺毛细胞1~8个,多破碎。②花粉粒类球形,直径26um~36um,萌发孔3个,明显。③薄壁细胞中未见草酸钙方晶。④具花瓣表皮细胞,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8个。⑤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直径20-30um,偶见环纹导管。

5理化鉴别

5.1Molish反应:取刺槐花药材粉末0.3g于50ml锥形瓶中,加25ml80%乙醇,超声振荡30min,挥干乙醇,加入25ml水超声30min,过滤,定容到100ml取1ml,加5%萘酚乙醇溶液1~3滴,摇匀后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液面间由红色产生。

5.2荧光反应:刺槐花水溶液放置在365nm的紫外光下观察,呈鲜亮的黄绿色荧光,在水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数滴,在日光下呈亮黄色,在紫外下也可观察到相似的亮黄色荧光[5]。

6紫外吸收光谱

取药材粉末各3g,置于3个锥形瓶中,分别加石油醚、氯仿、无水乙醇各30ml,常温下浸泡12h,过滤,各稀释20倍,以其对应溶液作空白对照。在200nm~400nm波长测定紫外光谱。结果:石油醚提取液在222nm、260nm处;氯仿提取液在240nm、280nm处;无水乙醇提取液在210nm、270nm处有吸收峰。

7讨论

采用基源、性状、显微、理化等方法,对刺槐花进行生药鉴别,能够很好的鉴定原植物,以便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该药材的定性鉴别方法。对槐花和刺槐花的生药学鉴别研究,明确了刺槐花药材的来源、性状与资源商品情况,为建立药材的质量标准,结合药材质量综合评价,为刺槐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谢宗万,余友芩.全国中草药名鉴[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5-486.

[2] 张连翔.辽西地区刺槐人工林.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J].辽宁林业科技,2007,10.

[3] 江西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73.

[4] 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编,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94.

[5] 许鸿源.中药材之研究[M].新医药出版社,1998.

[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M].科学出版社,1997,400.

[7]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著.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上一篇:低位胆道梗阻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 下一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