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上错了融资的船

时间:2022-10-02 04:13:54

别上错了融资的船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连在一起的三个英文字母,在上周攒足了眼球。它的中文名字是首次公开募股。

随便举两个例子:一是中国银行在5月24日成功进行IPO,在香港筹资97.3亿美元,成为6年来全球最大的IPO;二是次日中工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开招股意向书,意味着着中国资本市场暂停近一年之久的IPO大门将重新打开。

去年4月,为集中精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将大量非流通股转化为可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流通股,沪深股市的IPO活动被暂停。而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沪深完成股改和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共有944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0%。其中,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股改已经全部结束。

国内IPO的重新开闸,让那些已在海外上市的优质股回归沪深股市成为可能。中石油、国航和交通银行等公司,都有意在内地上市。

但是,不少企业发现,与在国内做IPO相比,在海外进行IPO似乎要来得更为容易。一方面,国内中小企业板的门槛依然相对较高,让一些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板设立近两年来,上市公司数量只有50家,融资额约为120亿元,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于是在近两年时间里,不少国内企业纷纷登陆海外资本市场,使得不少优质上市资源如百度等都流向国外。

与此同时,海外资本机构也纷纷加强了对可能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的争夺。在上周举行的第九届科博会全球金融与投资展上,伦敦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德意志交易集团等海外证券交易机构整体亮相,他们都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前往上市。纳斯达克则在5月25日与浙江金融事务办公室及江苏经济贸易委员会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已经同意互换信息、开展培训计划并提供融资机遇。

到海外上市正变得越来越时髦。至2005年底,共有约310家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之前主要的上市地为香港和纳斯达克,但是近年来新加坡和伦敦后来居上成为新热点。仅2005一年,就有68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六大交易市场上市。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称,迄今为止已经有103家中国企业在该所上市,占到其上市公司总数的14%。而截至今年4月底,内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达到344家,占到公司总量的30%,市值已经达到香港交易所总市值的42%。

毫无疑问,科技型企业将成为海内外证券交易机构争夺的焦点。根据科技部的统计数据,在全国高新园区中,有2200多家企业是符合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条件的。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不少优质的科技型上市资源到海外上市,引起国内相关机构官员和专家的反思。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助理马东浩指出,面向服务群体不够明确、上市和交易制度设计未充分体现科技型企业的特殊性等,是中小企业板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马东浩说,必须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的融资制度创新,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上市标准,进一步推行更加适合科技型企业成长要求的变革举措。同时,还要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报价转让制度的流动性和运行效率,并尽快试点更为市场化的退市制度,发挥市场检验的基础作用。换言之,要通过政策的变革,吸引内地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在内地而不是在海外上市。

另有专家指出,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盲目性,正引发越来越多的担忧。目前,内地的中小企业通过银行或担保机构贷款金额年均在400亿元左右,占各类金融机构全年贷款金额的比例很小,通过境外上市成为其融资的重要手段。但是,迫切的需求使得企业的境外融资难免带有盲目性。例如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一些内地中小企业以低于10倍的市盈率招股,结果很快跌破招股价,交投冷清,基本失去再融资能力。

是内地上市还是海外上市?国内IPO市场的重开,让不少企业有了新的选择。但在做出选择之前,他们必须小心谨慎,以避免上错了融资的船,否则,只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上一篇:联想的“奥运大学” 下一篇:马云要小心 搜索模式可能不适合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