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比较

时间:2022-10-02 02:41:14

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比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思想在我国不断传播,并得到了许多国内经济学者的大力推崇,而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的研究发展相对缓慢,理论创新较为滞后。产权问题一直都是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两种研究范式虽然在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两种理论各有所长,并不是完全的批判与被批判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转型时期,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因此,针对不同的产权理论在学术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038-05

产权问题一直都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的产权思想在我国的不断传播,并得到了许多国内经济学者的大力推崇,甚至有着取代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指导地位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思想在国内更是广为传播。这导致一方面以科斯、诺斯、德姆塞茨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得到不少国内经济学者的认同,并以此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而另一方面,有关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的研究发展相对缓慢,理论创新较为滞后。

针对目前我国产权理论发展的现状,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本文主要选择了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产权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产权理论的起源为开端,沿着微观基础、产权制度变迁到现实指导意义的思路,对两个学派的产权理论行比较研究,并进一步对当前我国产权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阐释了产权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产权起源思想的比较

关于产权起源的说法,最早源自于哲学。早期哲学的产权定义认为,只要单方面认定和宣布一物属于自己,则此物就属于自己。可见,这种观点在方法论上属于明显的唯心史观。而马克思经济学对产权的理解并不是从虚幻的意识出发,而是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认为产权不是与生俱来的,产权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财产关系只不过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原始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存在着公有产权,并把这种公有产权的形成归因为“自然形成”。而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直至私有制产生以后,就会出现产权的第二种形态,即私有产权。可见,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产权的起源与发展同生产关系进而所有制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更具体的是私有产权)的产生要归于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便来自于私有产权的产生及其准确界定与保护。具体来看,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产权起源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认为产权的产生源于节约交易费用的需要。如,西蒙和迪蒙赛尔(1977)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私有产权产生的经济原因就在于避免交易费用过高。而且在西蒙和迪蒙赛尔的研究中,虽然也使用了“公有”这个词,但是他们始终不承认公有产权的存在。第二,认为人口增长促进了产权的产生。如,诺斯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运用产权理论扩展了经济史的研究范围,其中就包括对私有产权起源的研究。诺斯和托马斯认为,私有产权或个人产权是在封建公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产权。而且私有产权产生的并不是相互掠夺的结果,而是经济力量作用的结果,私有产权并不意味着社会中存在某一特权阶层,在掠夺社会财富后再由其赏赐给其他人。诺斯和托马斯认为,私有产权的产生源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因为人口的增长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资源占有和使用上的竞争,进而促使人们通过建立产权关系,维护经济秩序。因此,人口的不断增长是私有产权产生的原动力,并推动产权关系的不断变迁,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三,认为商业活动的发展促进了私有产权的产生。如,德姆塞茨认为,私有产权的建立是为了改善资源稀缺的问题,而资源的日益稀缺是由于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张导致的,因此,从根本上说,私有产权的产生源于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张。此外,德姆塞茨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产权起源观点。德姆塞茨认为,只要是在旧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产权关系,那么无论这种产权关系转变的时点在何处,都可以看成是产权起源的起点。

通过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关于产权起源思想的主要观点的论述,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两点较为显著的差异:第一,在公有产权是否存在的认识上存在差异。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公有产权是存在的,而且是产权形式的第一种形态。因此,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起源研究是从公有产权的起源开始的。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公有产权是不存在的,只有私有产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形式,产权的起始形态便是私有产权。因此,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未对公有产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二,产权起源研究的出发点不同。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起源研究是从分析社会的生产关系与所有制关系问题入手,进而对产权的起源提出理论解释。可见,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起源研究是以社会制度为出发点,其内容的探讨始终离不开对社会制度的研究。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起源研究则是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的产生为出发点,通过分析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的源头,进而找到私有产权的起源。可见,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起源研究是以稀缺资源配置问题为出发点,其内容的展开始终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为主线。

二、产权理论研究基础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深深根植于所有制理论。虽然马克思经济学中没有明确的产权概念,但是在马克思经济学关于所有制与财产关系以及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论述中蕴含着大量的产权理论思想。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研究产权问题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不同的所有制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产权形式,并且明确提出产权不仅仅是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产权关系问题。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产权的性质、发展规律以及内部分解等问题做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产权关系的实质。

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和既定条件的。第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沿着如何使资源配置更具效率这一主线展开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从自利主义出发,集中研究了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为原则的个人竞争中的资源配置问题。第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以交易为基础,在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不同的产权安排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并将产权制度安排效率的高低与交易费用的大小相联系。第三,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种由法律规定和实施的由使用权、收益权等权能组成的排他性独占权,它不是在历史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反映人的超历史的自然本性的法律基础,也就是说,法律创造和决定了产权。第四,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与制度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产权占据主导地位而非支配地位,产权的调整往往是诱使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

对两种产权理论研究基础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主要存在三点差异:第一,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强调的是整体性、生产性和历史性,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硬核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契约主义和成本收益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第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及所有制关系,同时也就决定了产权形式。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的变化是导致制度变迁的主要诱因。第三,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主要工具之一,法律不能创造和决定产权,真正决定产权的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则认为是法律创造和决定了产权。

三、产权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产权制度必须与这一时期的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相适应。马克思经济学把生产力看做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始终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产权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变迁的前提是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又是其最直接的体现。产权制度变迁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产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而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有制结构及法律形式。

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因来源于改变契约给行为者带来的收益变化。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与制度变迁相对立的状态是制度稳定。制度稳定是指在给定行为者谈判力量及一系列契约时,任何一个行为者都不会改变原有契约的状态。诺斯认为,相对价格或偏好的变化可能为行为者的契约改变带来收益,从而导致产权制度的变迁。其中,相对价格的变化主要源于要素价格比率、信息成本、技术等的变化,偏好的变化主要源于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变化。同时,诺斯认为,产权制度变迁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即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边际产量呈现递减趋势,从而促进产权制度进行相应的改变。

通过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在产权制度变迁问题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二者之间主要存在三点差异:第一,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突出的是整体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产权制度变迁的源泉,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才会诱使产权制度发生变化。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则是突出个人主义,认为行为人在相对价格或偏好发生变化时,通过改变原有契约而使自身收益增加,进而诱使产权制度变迁。第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没有把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作为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偏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偏好的变化又会导致产权制度的变迁,所以意识形态变化也是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制度的改变是同步的,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的变化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微调。

四、产权理论现实指导性的比较

关于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现实指导性,可以通过对目前我国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来加以比较。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获得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成果,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转型时期,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产权问题便是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例如,在近年来的“国进民退”的争论中,主张不同产权理论的学者们对“国进民退”问题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一些坚持西方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学者认为,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存在对国有企业职能没有做出清晰界定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往往给予国有企业过度的政策倾斜,从而压缩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而一些坚持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学者认为,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层面上或者说是从市场经济的层面上探讨“国进民退”这一问题,初期的“国进民退”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也并非存在绝对的“国进民退”,因为国有企业在很多领域发挥着民营企业并不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制度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不断深化改革。

再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城市郊区或农村的土地被征用。而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如何对土地征用进行合理补偿显然涉及产权问题。事实上,目前土地征用中存在补偿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土地产权形式没有得到清晰界定。如果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那么通过实行土地私有化、建立土地市场,便可以通过市场的自由交易实现土地补偿的合理化。然而,我国的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推行土地私有化在我国并不可行,所以完全照搬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解决这类产权问题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同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土地产权理论以化解土地补偿问题。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发现,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具有各自的显著特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一般是从个体主义出发,所以在直接解决个体的实际问题时具有显而易见、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在解决整个社会的发展问题时,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往往会遇到一定的麻烦,产生偏颇的结论。而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从整体主义出发,善于解释整个社会的发展问题,研究涵盖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等多方面。但是对于个体案件来说,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的解决力度一般不及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效果明显。因此,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应该结合利用两种理论的优势,不应该相互批判或将两者相互对立。

五、总结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权问题将更加频繁地出现,产权制度改革也将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各流派的产权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许多学者进行过两种产权范式的比较研究,但是其中不少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在研究范式上存在着本质差别,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强调整体性、生产性和历史性,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硬核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契约主义和成本收益方法,缺少科学性,或者说从本质上看是不科学的。这些学者进行的两种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实际上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对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否定西方经济学主张的私有产权清晰的基本界定,认为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伪科学,不能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只有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才是科学的、我们应该坚持的产权理论。

笔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产权理论,虽然在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两种理论各有所长,并不是完全的批判与被批判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转型时期,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因此,针对不同的产权理论在学术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不应当一味地进行批判与否定。

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在产权起源、研究基础、产权制度变迁以及现实应用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虽然两者在阶级立场、理论背景、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二者都对产权问题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研究,都是旨在通过解决产权问题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应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在充分发挥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及其在整体视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在微观解释方面的优势,妥善解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各类产权问题,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状况的比较 下一篇: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