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社会小学生教育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10-02 02:37:14

对于现代社会小学生教育的一点思考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曾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教师就是要为学生这颗“种子”除草施肥,及时浇灌。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充当导师和教练的角色。应该给他们指引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拼搏进取、披荆斩棘,在“风雨”中寻找成功的喜悦。

一、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进取拼搏精神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一帆风顺。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相当一部分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面对这种现象,让学生受点苦,受点挫折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过程。而事实也证明,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逆境中的进取精神呢?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对学生要求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很多孩子他们在现实中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是客观没有,而是很多困难和挫折被家长包办扫清。这样以来,很多学生便缺少了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机会,更不用说克服困难、粉碎挫折。久而久之,孩子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往往无从适时,害怕困难,逃避挫折,缺乏进取向上精神。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学生逆境中的进取精神,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正确面对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关心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教育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敢作敢为。孩子们害怕困难、逃避困难不是因为他们没能力克服,主要是长期父母“包办”让他们心理上有惰性,他们不愿自己去面对。所以,学习上稍有困难就问老师,生活上稍不如意就闹家长。要想培养孩子们克服困难,首先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困难,让他们不怕困难,正确面对困难。要让学生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但绝不是可怕的,任何挫折和难题都是有相应的办法解决的。世界上没有翻越不了的高山,也没有无法穿越的大河。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及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们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即使有时候我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失败了,那也只是方法上有瑕疵。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授人以渔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着不同的缺点和不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也就注定会有不同的成就和辉煌。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铸就辉煌。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可塑性强,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认真学习的习惯培养包括上课认真听讲和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学生时期只要能保证认真听讲,教师就能保证学生学会课堂知识,而课下作业的认真完成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消化和巩固。这两个习惯的养成能使学生成绩优异,而“认真”两字是保证。

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个人生活习惯和社会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和习惯。而社会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的延续和升华,包括不随地吐痰、不乱放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

(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我们试想,如果刘翔在启蒙时期选体育项目时教练让他练标枪,而邓亚萍练的是篮球,也许中国就会少很多优秀的世界冠军。鉴于此,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更要谨慎对待,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工作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其扩大升华,因材施教。

现在社会的多元化,信息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和享受,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些不良现象正在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教育学生,不是穿个什么“乞丐”服就表示时尚,男孩也绝不是带个耳环就表示有个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告诉他们世界上最美的是心灵美、高尚美,拥有金钱不一定拥有快乐。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武力或暴力,而是心理强大。鼓励学生自立、自信、自强,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保鲜期”越来越短。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抛弃,跟上时代的脚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生活的需要。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教书育人,培育英才,我们应肩负起历史使命。

上一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尝试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