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关足临泣治疗面瘫之耳后疼痛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2-10-02 01:36:02

外关足临泣治疗面瘫之耳后疼痛的临床体会

摘要:本文简述了八脉交会穴之外关足临泣配合使用治疗面瘫伴耳后疼痛的临床体会。

关键词:面瘫 耳后疼痛 外关 足临泣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181-01

面瘫是以口角(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又称口眼㖞斜。西医学将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或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另外,亦见于疱疹病毒等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如亨特面瘫。

面瘫的部分患者初起时可伴有耳后疼痛,疼痛轻重不一,但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夜间睡眠。出现耳后疼痛,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是面神经的鼓索段的炎症引起的。耳后疼痛或由疱疹引起,或无确切病理因素。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但是患者伴有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时效果往往不太乐观。所以探索解决此类症状的针灸方法就颇为迫切。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耳后疼痛的腧穴选择略有体会。选择同侧外关配合足临泣治疗耳后疼痛,效果尚佳;对此尚未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所以不敢妄加评论,拿出来分享给同行以求更深入的验证。

外关“在腕后二寸陷者中”,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阳维脉相通。阳维有维系、联络诸阳经之作用,因“阳维为病苦寒热”。病位在外,穴为主治头肢、躯干疾患之要穴。足临泣“中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属木,应肝,其气上通于目,主治目疾。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根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临床上常将八脉交会穴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足临泣与带脉相通,外关与阳维脉相通。阳维维系一身阳经而主表,三焦为阳经之府,其气行于诸阳之间,于诸阳经贯通。通阳维的足临泣(震卦属阴)与通带脉的外关(巽卦属阳)同名经经穴相配,上下一气,同气相求,对目内眦、耳后、颊、颈肩胁肋等疾患能协同治疗。

从其二者输穴的性质出发,“输主体重节痛”,运用疼痛所在位置的经脉的输穴治疗痛症效果显著。手少阳三焦经有“耳脉”之称,(循行)因其“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经“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二经的循行均与耳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二经的输穴对于其循行部位的疼痛有独特的疗效。

基于外关足临泣配合使用治疗耳后疾患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上治疗面瘫伴耳后疼痛患者时尝试使用二穴,收到较好的效果。

2010年12月20日,毛某某,男,67岁。夜间睡眠开窗后出现右侧口眼歪斜伴右侧耳后疼痛,住院治疗半月余,耳后疼痛未见缓解。出院后到针灸门诊继续治疗。在常规选穴治疗面瘫的同时针对其耳后疼痛取同侧外关和足临泣,治疗一次后疼痛缓解,三次后疼痛消失。随后继续治疗面瘫未再使用外关和足临泣,治疗过程中耳后疼痛未复发。

2011年11月8日,冷某某,男,35岁。半月前开车途中受风寒后出现左侧口眼歪斜,今日诉左侧耳后乳突处胀痛。遂加同侧外关足临泣二穴。次日患者诉胀痛缓解,但仍然存在。连续使用二穴3日,疼痛消失。之后常规选穴继续治疗面瘫,耳后胀痛未复发。

关于外关足临泣治疗面瘫之耳后疼痛的临床观察因样本有限尚不全面;笔者会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继续观察二穴对于面瘫之耳后疼痛的效用,期待能有科学的总结。本文仅为笔者的临床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上一篇:叶成炳教授针灸临床经验总结 下一篇: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动过缓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