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2 12:42:04

顿悟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很难教懂,有时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不理解诗意。偶有学生来问,略加点拔,学生茅塞顿开。此法可称“顿悟法”。

什么是顿悟呢?顿悟是指突然间领悟和觉察到问题解决办法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经冥想苦思后,各种联想再重新组合后形成的新的构想,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飞跃。它是以长久时间思考为前提的。这犹如诗人写诗时的灵感,诗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浮想联翩,文思如涌。顿悟虽是瞬间的火花,但它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后天培养的。因此,教师若能因材施教,引导得法,就能化解古诗文教学难点。本文作者就依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常见“触景生情”。当你听到一个悲惨的故事,慈祥的妈妈因为丧子而悲痛欲绝,我们也会黯然落泪。在课堂上创造情境,用问题引领学生入情,使学生与诗人同悲喜,增强其中的情感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在教学《木兰诗》时,笔者曾这样提问:勤劳的木兰姑娘为何停机叹息?在代父从军的征途中心里会想起什么?这是什么感情?当她在朝堂受封赏时,“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送儿还故乡”,说明她最想见到的是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联想情境而生情、本文的思想感情及木兰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呼之欲出。

二、调动人生经验顿悟

虽然初中生的人生历有限,但人之常情,喜怒哀乐惧,学生还是深有体验的。因此,解读古典诗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达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教育目标。如教学《登岳阳楼》在了解诗人陈与义的人生经历,突出诗人陷入亡国、离家、有家不能回的困苦中。夕阳斜照的暮色中,面对洞庭美不胜收的佳景,忧国思家之情油然而生。而“白头、老木”之报国无门的悲愤就令人倍感可亲可敬了。

三、运用多媒体顿悟

多媒体是电化教学的高科技手段,当它与古老的经典诗词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的用画面直观呈现诗词意境,它的声、光、电的精彩演绎,更能化抽象为具体,减少讲解的繁琐,让学生直接进入诗人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

四、以多维的视角顿悟

苏轼有句哲理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用它来解诗,即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诠释。诗词的主题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各不相同了。

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由于他的诗爱用典故,诗便有了扑朔迷离的玄义。有如他的“无题”诗,有很多首,看似信笔写来,竟隐藏诗人细密绯测的情丝。(相见时难别亦难)有句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文中似写男女爱情的坚贞,人们却常常认为它可以引申为赞美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如教师、护士等。这样从多维的角度去阅读思考,品味其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五、从诵读中顿悟

历来,我国诗歌的教学都强调诵读,“书法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反复朗读、涵咏,咀嚼诗中精华。然而在课堂上,学生们的读的权利竟被老师“霸占”了。有的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要改变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就要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思索、回味、感悟。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职责是组织学生朗读。可以范读,开展小组朗读,男女生竟读,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读书的热情点燃起来,人声鼎沸,思智在朗读中升华。

上一篇: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病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