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英专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02 11:35:27

以就业为导向的英专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进步和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能力成为求职者必不可少的工具。高校外语教学对学生的翻译能力重视不够,以致学生的翻译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就业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标,旨在全面培养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就业导向;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高校将英语翻译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有关翻译的基础课和方向课,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专业课程描述》中也对翻译课程有着详细的说明。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在打好坚实语言基础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动口能力,尤其是学生的翻译能力。这一点也可以从穆雷教授的论述中得到佐证,翻译教学本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由此可见,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主要目标。笔者试图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

1 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翻译能力就是译者的职业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标。Schiffner 认为,开发翻译能力是任何翻译项目之根本目的,而且翻译能力确实可以开发,问题是如何开发以及何时开发。这必然成为翻译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

2 翻译能力培养的缺失

长期以来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研究独占鳌头,包含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往往被忽视。这直接导致了翻译教学模式的过于简单化、机械化。点评式、挑错式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日益捉襟见肘。从翻译教学的长远目标来看,翻译能力培养的缺失不利于培养合格的译者。美国学者唐纳德・克拉力(Donald C.Kiraly)就归纳了翻译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如下九个问题:(1)缺少教学和翻译理论相结合的,有系统的翻译教学模式;(2)在译员培训中未能使用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的相关研究和现代翻译学的研究成果;(3)对翻译过程的认识肤浅,过分强调语言转换,忽视职业翻译中包含的社会和认知等因素;(4)在教学中未能把阐释和文化教学模式与语法教学模式相结合;(5)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6)学生(甚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7)未能对翻译过程进行实验性研究,从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翻译和译者能力的模式,并进而确立翻译教学的方法;(8)未能明确译者能力的组成要素,从而不能区分持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译者的职业能力;(9)对于现有的和计划中的翻译课程缺少评价标准,不能评价课程的实用性、效果和某个特定课程(如把母语译成外语)的教学方式。

国内学者吴波认为以上几点不仅包括了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缺失的现状(如1,4,5,6),及其原因(如2,3,7,8),同时也暗示了需改进教学的方法。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培养缺失的研究和关注无疑为新的翻译教学模式寻找到了突破口――翻译能力培养。

3 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对照我国当前的翻译教学,本文认为当前的翻译教学同样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作为未来译者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职业翻译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翻译教学甚至是翻译产业的发展。

3.1 课程设置应注重市场需求

日内瓦大学的Lee Jahnke在2007年4月第五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提出的逼真环境下的翻译培训模式受到与会代表的强烈关注。她提出在翻译培训中,成功的翻译课程设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进行变化

2)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3)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

4)导入真实翻译任务模式

因此,一方面,翻译教学要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教学使学习者和社会承认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学者们的调查反映出社会对翻译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外语语言基本技能、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能适应各类涉外工作的高级外语人才。汪宝荣为此提出倡议:课程制定前要做需求分析。过去市场需要的是专职翻译,而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等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教学模式方面可以采取学校与翻译机构合作的方式和成立学校自己的翻译公司,因为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有必要加强其翻译实践能力或翻译市场上职业译者的翻译能力。

3.2 加强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百科知识能力、翻译策略与技巧能力、翻译技术能力以及交际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汉英双语能力是根本,因为汉英双语能力是确保译文准确和通顺的必要条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的外语院系大多忽视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能力,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强调汉语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可以提高汉语水平的书籍。其次,培养学生的百科知识能力也不容忽视。翻译家不但得是个“专家”,还得是个“杂家”。合格的汉英翻译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对中西文学、历史、艺术、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各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再次,培养学生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能力也至关重要。一名合格的汉英翻译人才应该精通并能够灵活运用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再者,应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层出不穷,如机器翻译软件、电子语料库、在线词典、桌面排版系统、本地化工具、搜索引擎、网上百科全书和网上报刊杂志等等,有效使用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最后,也是最值得强调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如如何与客户谈判、和其他译者合作、恪受翻译职业道德等。

3.3 倡导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的翻译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国内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都是沿袭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首先由老师向学生讲授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然后给学生布置翻译练习,最后对答案。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纠错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为终极目的,存在如下几个弊端。首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其次,教学方法缺乏现代翻译技术的参与。最后,学生翻译实践机会不多。翻译水平的提高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为基础的。传统翻译教学中,除了教师平时布置的少量课后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其它的翻译实践活动,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翻译理论同翻译实践脱节这种“致命伤”。正是由于以上传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近年兴起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可以解决传统翻译教学的许多弊病。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提倡用“学生中心”替代传统翻译教学的“教师中心”,其指导性原则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外界环境和知识结构进行互动,进而获得翻译经验,发展翻译能力。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基于项目的学习:从练习转移到实践;(2)提倡重视翻译实践的课堂;(3)教师是翻译项目的管理者,是学生的示范者、鼓励者和帮助者;(4)学生的目标是培养翻译能力、自信和专业行为。显而易见,建构主义教学范式在注重学生与外部环境互动和个体对经验的构建、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翻译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基于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教学法”,即将真实的翻译项目引入到翻译教学过程中,从而将翻译练习转变为翻译实践,增强翻译教学的真实性。例如,笔者将本校外国语学院承担的学校所在地市政府的英文网站建设项目引入到汉译英翻译教学过程中,将整个翻译教学过程分为“确定翻译项目―分配翻译任务―小组翻译―班级讨论―翻译评估”五个阶段,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翻译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翻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人类频繁的信息交流和传播不断加快,人们对翻译的依赖与日俱增。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中,翻译能力不仅是翻译教学的目的,还是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参数,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要深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改革,就应该对翻译能力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反思翻译能力培养现状,有效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从整体上规划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重。

未来的翻译教学应该秉承各院校的特色,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考虑翻译市场的职业化需求,借助翻译教学各环节的合力,设置翻译课程,优化课程设计,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壮大师资队伍,处理好翻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的关系,加强语言训练和技能提升,倡导职业意识和人文素养,实现科学专业的翻译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

[2]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1-5.

[3]张瑞娥,陈德用.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的复合培养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8(2).

上一篇:关于机翼油箱燃油高温警告的技术交流 下一篇:奇葩博物馆如何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