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序言中的术语翻译研究

时间:2022-10-02 10:00:58

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序言中的术语翻译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中西汉学研究领域的交流,笔者对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中的术语进行分析。从文学评论术语、戏剧术语以及典籍中的术语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类文章的术语特点。将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探讨了国外汉学论著中术语翻译的方法,以期更多的此类汉译文本的问世,做好中外汉学研究领域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牡丹亭》;术语;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61-02

翻译是一项对于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Catford,1991),而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冯志伟,1997)。据1987年的统计,翻译全部时间的75%是花在术语翻译上(Гринёв,2008,见郑述谱,2012)。出色的翻译,必然要处理好原文中的术语。国内外语类15种核心期刊(2000-2011年)发表的有关术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在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文学术语翻译研究备受冷落现象极其明显(陈智淦,王育烽,2013)。随着《牡丹亭》走向世界,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愈加深入,他们之间的交流不畅就愈加明显。目前西方译者对国外《牡丹亭》研究论著汉译并不多见,国内也只有2013年徐永明和陈p沅合作出版的《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择》(译文集)等少量实践。为了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汉学研究的交流,笔者选用西方汉学家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为研究题材,探讨国外汉学研究论著中的术语汉译。

一、术语的定义和术语类型的特点

1.术语的定义。加拿大学者Rondeau(1985)认为:所谓“术语”在本质上就是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所定义的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语言统一体。英国术语学家Sager(2004)认为:术语可表示构成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空间定概念实体、属性、活动或结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0112―95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规定:术语是专业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从以上术语的定义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文章都会涉及到该专业领域特有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语言指称往往是由特定的语言词汇(即:该专业的术语)来表达的。

2.文学评论术语特点。汉学家白芝所译的《牡丹亭》(第一版)著的序言涉及了大量文学评论术语,这些文学评论术语由浅及深,涵盖层次广泛,涉及修辞、题材以及理论三个层面。例如:修辞层面:metaphor(暗喻),pun(双关)等;题材层面:autobiography(自传),Romantic comedy(浪漫喜剧)等;理论层面:the new humane currents of thought(人文主义新思潮),transcendent(超验精神)等。

3.戏剧术语特点。《牡丹亭》中不乏大量戏剧术语,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戏剧术语大多具有多义性。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1997),“scene”有7种含义。而原文中多次出现scene,其中两句分别如下:句1.This style favored a play,or rather opera,of great length,with a large cast and many scenes,offering a kind of cavalcade effect as shifting groups of players paraded and sang their way through the leisurely days of some protracted celebration.句2.The mysteries of love can never cloy when they are constantly being shot through,by the cheeky flower lad who propositions Spring Fragrance in scene 9.在以上两句中,均出现了戏剧术语“scene”,但结合语境,句1中“scene”译为“场景”,句2中“scene”译为“出”。虽是同一戏剧术语,但前后的译文却因语境不同拥有了不同的含义。

4.典籍中的术语特点。典籍中的术语种类繁多,官号职称、机构、纪年方式、事件、人物谥号以及典籍文献名称等,均是典籍中的常见术语。该类术语拥有丰富的中国元素,仅依据字面直译,往往难以理解,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相关史料证据予以辅助翻译,并对翻译结果进行佐证。例如:原文:He never again reached higher rank than district magistrate,and in his late forties he retired into private life.根据《汉英政治法律词典》(2002),术语“district magistrate”指“令长”。而查阅《前四史职官词典》(2003),“令长”是县令、县长的合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由此可知,术语“district magistrate”指的是一个县的管理者。可前四史涉及的历史是西晋以前,结合上下文这里指的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官职。那明代一县之长如何称呼呢?根据《大学历史词典》(1988):知县,官名。明代始正式称知县,为一县的行政长官。所以,术语“districtmagistrate”翻译成“知县”最为恰当。

二、术语的翻译方法

1.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确定术语含义。茅盾(1984)曾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要实现翻译的“信达雅”,就需透过原作的语言外形,真正把握其精神。笔者研读了相关文学作品――原版《牡丹亭》,熟悉了故事情节,这对术语“The interrupted Dream”(惊梦),“The Schoolroom”(私塾)等翻译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笔者翻阅了大量的相关文学评论,了解了文学评论界对《牡丹亭》的百家之说,这对术语“opera”(歌剧),“collection of storytellers tales”(话本集)等翻译大有裨益。

2.利用相关资源查找和验证术语翻译,①利用词典、相关书籍等纸质资源。各类词典、书籍等纸质资源给游走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译者打开了一条术语翻译最为简洁的道路。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涉及了文学评论、戏剧以及典籍三个领域。对这三个领域专业词典、相关书籍等纸质资源的利用,让笔者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得以提升。利用这些资源,笔者确定了districtmagistrate(知县),Roman comedy(罗马戏剧),Southern style of drama(南戏)等术语。districtmagistrate(知县)已经在上面予以分析。现以southern style of drama(南戏)为例。原文:In Tang Xianzu's day the Southern style of drama was at its peak of popularity. This style favored a play,or rather opera,of great length,with a large cast and many scenes.根据语境分析,此处Southern style of drama在汤显祖生活的年代处于鼎盛,而且此剧种以长篇戏剧为主。《中国典籍英译》中写道:“南戏剧本一般为长篇……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汪榕培 王宏,2009:140)。根据纸质资料查阅到的数据,笔者选择直译翻译为“南戏”。②利用数据库、网络搜索工具等网络资源。数据库、网络搜索工具等网络资源让信息传递更快,共享范围更广,帮助译者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针对研究文本的翻译,数据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数据库的容量固然大,但其术语总量是有限的,且不能及时吸纳新术语。网络搜索工具则弥补了这个不足。例如:原句:He passed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though Liu Mengmei’s Prize Candidacy eluded him)at the age of thirty-three and began his career as dramatist during a spell of service in Nanking,when,as a secretary under the Board of Ceremonies,his duties were less than all-consuming.根据语境术语“secretary under the Board of Ceremonies”是汤显祖在南京时的任职名称,运用搜索引擎查询“汤显祖”。结果: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运用搜索引擎分别查询“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结果:“太常寺博士”(官名)。清代太常寺属官之一,额设三人(满洲、汉军、汉各一人),秩正七品;“詹事府”:詹事府是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机构;“明朝礼部”:……正统六年增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最后,结合术语的字面意思,可以断定术语“secretary under the Board of Ceremonies”是“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中国热”席卷全球的当下,西方有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和专业学者投入到了对汉学的研究中。针对中西汉学研究交流不畅问题,笔者通过对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中的术语汉译的分析,以期待更多高质量的国外汉学论著汉译本的问世,从而为中国汉学评论领域引进更多新鲜的理念和观点。同时让中国该领域的研究学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汉学作品,并对西方的理念及观点去粗取精,完善自己的观点,最终帮助国内学者塑造一个全面、跨学科、多角度的汉学评论领域。

参考文献:

[1]Catford,J.C.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傅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2]Rondeau,G.术语学概论[M].刘钢,刘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上一篇:高校女性职工休闲体育活动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神器、神气、神奇、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