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人与魂

时间:2022-10-02 08:43:24

从卫星地图上看洞庭湖,整个水域构成一个草书的“心”字:左边一点是西洞庭,右边一点是东洞庭,中间一弯勾是南洞庭,弯勾上面的一点则是洞庭湖的湖中湖大通湖。

洞庭湖虽然号称“天下第一水”,但实际上现在的国人却很少关注这片水域,也少有人真正了解这里的传奇故事。

2013年9月的一天,湖南一位摄影师为编辑部拿来了数百张图片,这是他花费十年时间,数百次前往洞庭湖区走访拍摄的人物专题。他给这些图片取了一个大标题:“洞庭之心”。

照片的主角都是些小人物:渔民、芦苇工、牧牛人、蜂农、摆渡人、鸭农……而正是这些小人物,勾勒出了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照片。他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出生地不同,但因为洞庭湖而走到一起,于是他们拥有了共同的名字:洞庭湖人。他们的生活,就是整个洞庭人文的核心,是最真实,最纯粹的洞庭之魂。

最能捕鱼的人:洞庭刀手

渔民曾是洞庭湖区从业人数最多的职业群体,但现在纯粹的渔民已越来越少了。

在10年的拍摄中,摄影师彭国兴走遍洞庭湖区,依然很难拍摄到靠捕鱼为生的专业渔民。许多渔民上岸后无法维持生计,便做起了兼职渔民“洞庭刀手”——这是环洞庭湖区的独特称呼,陆地上叫师傅,水上叫“刀手”,意为“请行家操刀做事”。

“刀手”是洞庭湖最能捕鱼的人。他们熟知湖中渔汛,下湖时往往收获丰富,所谓“七月金湖、八月银湖、寒冬腊月是尿壶”;意思就是说,洞庭湖在7月份涨水,从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游到洞庭湖的鱼特别多,网网见鱼,品种繁多;8月湖水没那么多了,但湖中的鱼类品种数量仍然十分可观,值得一捕;9,10月由于前两个月撒网的人多,湖中基本就没什么鱼了,此时下湖只是徒劳。那时只能撒泡尿就走了。

不过,提到未来的计划,这些“刀手”却充满了迷茫。纵横百里、赶尽杀绝的矮围,星罗棋布、乱如繁星的滚钩等掠夺式的捕鱼方法,以及围垦成田,大量优质的湿地变成了杨树、油菜等经济作物的“良田”,都让洞庭湖水越来越少,鱼也越来越少……“这些年洞庭湖完全变样了,湖区就像一块唐僧肉,谁都想咬一口。”

“到时候再看呗”——这是“刀手”的想法,也是洞庭渔民的普遍想法。

候鸟群体:洞庭苇人

洞庭湖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之一。芦苇能大量吸收水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而提高湖水的质量,并给飞禽走兽提供绿色天堂。2000年以前,湖南益阳南洞庭芦苇总面积约有100.32平方公里,年产芦苇约90万吨,2000年以后,因湖区推行种植欧美速生杨,芦苇面积大幅缩减,至今年产芦苇只有约30万吨。

每年秋末冬初开始收割芦苇的时候,都会有近万名来自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邻近省市的农民工,如冬季候鸟般来到洞庭湖,组成了仅次于渔民的洞庭湖第二大职业群体:芦苇工。

这是洞庭湖区最为艰苦的工作之一。他们起早贪黑,早上六点就得起床,一直干到傍晚6点以后才回驻地吃晚饭。在连电都没有的野外,他们做饭用的水是从芦苇荡的小沟里挑起来的,水很脏,甚至还有血吸虫,当地人都不敢接触;开饭时,大家都会抢着多打点白菜——这也是唯一的菜,要不然没菜咽饭,吃不饱就没体力干活了。

“洞庭苇人”——芦苇工们用一个颇为诗意的名字称呼自己。一位来自四川的工人说,近年来洞庭湖收割芦苇的农民工比往年少了许多,老板普遍增加了工钱,收割和搬运一捆芦的工钱都从1块钱涨到了一块2,他们一个冬天的劳作,每人除去吃用能够挣到1万多元。“可以回家过个不错的年了”……

“天下水”边上的小人物

除了前文所提的洞庭湖两大职业群体,策划中我们还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小人物们:牧牛人、蜂农,摆渡人,鸭农……

牧牛是洞庭人最古老的营生。牧民风雨无阻地赶牛上滩,困了躺草地,胀时拉野屎,闲时吼一声古老戏腔“天王盖地虎,大圣镇番妖”,一天时光就过去了;每年5月到11月是牛群的“洲岛放畅期”——5月初把牛群赶到洲岛上,到冬季11月份赶回来过冬,中间隔三差五划船去洲岛上看看就行了。每到赶牛上洲岛的季节,牧牛人们都会团结一致行动。2013年5月,摄影师拍到了赶牛的壮观景象:4个伙计把近百头牛一起赶往湖中洲岛,牧牛人一边划渔船一边吆喝,牛群则将湖面踏出千层浪,画面生动得不次于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

蜂农生产的是世界上最甜蜜的食品,可是他们却需要抛老别雏,四海为家,承受着生活和精神双重的苦。许多蜂农每年会先到洞庭湖区放蜂采蜜,然后去追赶河南、山西、陕西的槐花花期,冬季再去温度高的南方繁殖蜜蜂,数十年如一日。为什么选择洞庭湖?蜂农说一是洞庭湖区的花好,蜜源植被面积大;二是这里的人好打交道,现在放蜂难,许多地方农户认为蜜蜂是啃花瓣吃花蕊的,有的施放农药威胁养蜂人搬迁,有的准放,但要收取高额的“民间地皮税”……

南洞庭和西洞庭的腹地河汊纵横,洲岛密布,渡口依旧是交通的关键词。分布在益阳、常德的洞庭湖中型渡口有100多个,渡口与渡船承载着乡民们的聚散离合,用“每个洞庭人都有自己的渡口故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而今,摆渡人们却在感叹生意不好做:“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洞庭湖坐船的人越来越少了……”

鸭农是曾经洞庭湖区叱咤风云的一门职业,他们被戏称为“游骑兵”——因为麻鸭长年放养在湖里,以食鲜活鱼虾、贝类、田螺等为主食,鸭农四处为家,哪里野生饲料充足就在哪里架棚居住,吃完就迁移新地方。民间有俗语如“扛个棚就敢闯洞庭”、“洞庭湖的鸭子——没人管”,说的都是鸭农的自由生活。现在由于环境变差,鸭农的生意正走向衰落,一位放鸭老板感叹:“老人家告诫说,家有千财万物,莫喂扁嘴巴呷谷,后悔没听他们的”……

上一篇:强弱之道 22期 下一篇:身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