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池塘与养鱼水质之间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2 08:15:41

关于池塘与养鱼水质之间的几点思考

摘要:池塘养鱼对池塘水源、面积、水深、形状和方向、底质、环境的要求,进而提出养鱼高产稳高的池塘改造方法,对养鱼水质要求进行分析,以为池塘养鱼提供参考。

关键词:条件;池塘;池塘;水质;养鱼

Abstract: The pond water for fish pond area, depth, shape and orientation, sediment,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and thus raised fish pond high yielding stable transform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water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fish, fish ponds that provide reference .

Keywords: condition; pond; pond; quality; fish

中图分类号:TV93池塘是鱼类生活的环境,其条件决定着养鱼的效益,一般来说,影响鱼类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水的容积、水温、透明度、水体运动、溶解气体、pH值、营养盐类、溶解有机质、饵料生物、病虫害等,这些因子不仅与池塘的基本条件及所有增产措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养鱼技术的实施也直接受到池塘条件的影响。因此,鱼池应该尽可能做到有利于改善上述环境因子。

1池塘条件与池塘改造

1.1池塘必需的基本条件

1.1.1水源。水质良好而又可靠的水源是池塘养鱼必需的,因为养鱼池塘要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一定水量及调节水质,从而实现密放精养,高产稳产。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水、井水为好,这些水的溶氧量高、水质好,有条件的最好过滤一下,除去敌害等水源的水质要求溶氧量能在4~6mg/L以上,pH值8.1~9.6,有机耗氧量在30.5 mg/L以下,没有硫化氢。

1.1.2面积。养鱼池的面积要适中,一般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为便于管理和操作,以0.44 hm3左右为宜。设备和技术条件较好的鱼种池也可在0.78 hm3左右,成鱼池可在3 hm3左右,目前由于养殖技术和各方面条件都较成熟,在实际养殖中成鱼池面积可达3.44 hm3以上。

1.1.3水深。池深水宽是密放混养的基础。池水过浅,水体小,水质量变化,鱼类活动范围小,饵料生物少。池水过深,不但费用高,而且对养鱼也没有什么好处,深水处浮游植物数量少,光照弱,光合作用产氧少,风力不易使上下水层混合起来。一般情况以鱼苗池水深1.2m左右,鱼种水深1.6~2.6 m,成鱼池3~4 m为宜。1.1.4池塘的形状和方向。池塘最好是东西向的长方形为好,长宽比为3∶1.5或6∶3,这样的池形优点是池埂遮阴小,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温的提高,在养鱼季节偏东风和偏西风较多,受风面大,有利水中溶氧量的提高,可减少鱼类浮头。长方形鱼池便于拉网操作,注水时易形成全池水的流转。连片池塘要求规格化,这样便于饲养管理,而且有利于统一规划。

1.1.5底质。池塘的底质从多方面影响水质,对养鱼非常重要。池塘的底质首先要求保水性能好,才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和肥度。池塘的底质通气状况不良,土壤间隙完全被水浸没,氧气来源主要是水中的溶氧。有机质分解较慢,池塘经过养鱼后池底会积存一层淤泥,这样池塘原来的底质对水质的影响就逐渐减弱,其作用被淤泥所代替。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具有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新修建的池塘施肥后,肥度和水质常不稳定就是因缺少淤泥的缘故。但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底层水长期缺氧,甚至形成大量氧债,容易引起鱼类浮头。因此,池塘的淤泥不宜过多,以保留11~16 cm为宜,若淤泥过多应每年清除。

2水温温度不仅直接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而且通过水温对其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间接对其发生作用,几乎所有的环境条件都受到温度的制约。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有它所需要的最适生长温度,同时又有最高和最低的忍耐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导致生理失调而死亡。温水性鱼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划分为3个范围左右:水温11~16 ℃为鱼类的弱度生长期,鱼体重缓慢增长;16~25℃为鱼类一般生长期,鱼的增长和增重速度一般;25~31 ℃是最适生长期,增长和增重速度最快。池塘水中的溶氧量与水温成反比关系,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减少。而鱼类的代谢强度和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高,因而高温季节应尽量减少有机耗氧,一般停止使用有机肥。池塘的水温随气温变化,因此,池塘水温出现季节和昼夜差异。2.1溶氧量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晴天,池塘溶氧量的92%左右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充的,从空气中溶入的氧占12%左右。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白天光照度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多,下午溶氧超过饱和度而出现氧盈,产生氧盈的水层称为氧盈层,一般最大深度为92 cm左右。夜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有时就会出现鱼类缺氧而浮头现象。

2.2二氧化碳池塘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由空气溶入水中和二氧化碳量很少。水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利用。池塘中游离二氧化碳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是很少的,在开放式的情况下,都不会构成对鱼类的危害,只有在水被封闭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才会积聚到对鱼类有危害的程度。池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变动随水生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情况而转移,表现为昼夜、水平和垂直的变化,其变化情况一般与氧的变化相反,傍晚时下降到最低点,而黎明前升到最高值,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会影响饵料生物的繁殖。

2.3pH值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大致是7~10,因此,凡是pH值低于6或高于11的水都不能用来养鱼。pH值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很大影响,pH值过低时,光合作用不强,水体生物生产力不高,鱼类生长明显受抑制。因此,酸性水不能养鱼,需要进行调节和改良。2.4浮游生物池塘的浮游生物对养鱼水质影响最为重要。俗话说“看水养鱼”,就是以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所反映的水色为依据的。水色可以判断池水的肥度。肥水具有“肥、活、嫩、爽”4个特点:“肥”是池水中饵料生物丰富,水色淡浓适中;“活”即池塘的水色一天内有变化;“嫩”即水肥而不老,池水颜色鲜明,而不发灰发暗;“爽”即水质清爽,水肥而透明度适中,溶氧量高,生活环境适宜。

2.5细菌和有机碎屑池塘中细菌和有机碎屑是鱼苗和滤食性鱼类的重要饵料。在人工投饵、施肥的过程中,有机碎屑就成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池塘中的细菌有50%可被鱼类摄食。池中有机物质是以溶解的状态存在,是水中营养盐类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瞿汉宏,何义维. 种草养鱼及池塘养鱼高效放养模式[J].畜牧兽医杂志,2010(1):81-83.

[2] 刘国文.池塘设计建造与水质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37-238.

上一篇:公路市政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 下一篇:汽车轮毂压机控制系统主机电路及接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