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立体式”复习课教学模式

时间:2022-10-02 07:56:22

“四步立体式”复习课教学模式

【摘要】“四步立体式”复习课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有效的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梳点——串线——成面——构体”四个环节,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获得螺旋式上升的认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并让学生在自主梳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中,激活思维,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梳点串线成面构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3-02

2003年第5期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与技能,反思回顾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所谓“四步立体式”复习课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有效的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梳点——串线——成面——构体”四个环节,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获得螺旋式上升的认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并让学生在自主梳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中,激活思维,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梳点

梳点,是复习课的第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回顾,独立梳理,抓住复习内容中的基本知识点及其各自的特点,这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要点提炼过程。

由于每部分复习内容所容纳的知识点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所以抓点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先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看书,搜集与复习内容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也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为了使复习课更加有效,可让学生课前先行复习,既为“抓点”做好准备,又将复习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串线

梳点之后,让学生根据梳理出来的基本知识点,再将有联系的知识点纵向进行连线,形成一个个的知识串,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复习课的第二个环节——串线。

学生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之后,在脑中形成的只是一个个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对于每个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还不明确。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弄清知识间的联系,沟通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加强对比,在理解与沟通中建立有效连接,连成一个个的知识串,为后面形成知识网络打好基础。

比如梳理出“数的整除”的知识点之后,在学生明确知识点意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围绕一个知识点,找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并连线成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通过思考、交流,形成了“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一个个的知识串。在学生整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指导学生怎样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沟通相对独立的知识点的纵向联系,做到学一点成一线,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成面

第三个环节——成面,是在把知识点串线之后,再进行梳理,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在纵向“串线”的基础上再横向“成面”,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沟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沟通单元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实现由厚到薄的创造发挥。

复习课重在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因此知识网络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合作探索,完成相关知识体系的完成构建,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的结构,解释知识间的异同,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达到本质上的融合,完成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

比如“数的整除”中的知识点连线成串后,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捕捉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借助图表、文字等表现形式,把知识串横向连成面,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形成如下的知识网络:

四、构体

构体,是复习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建立在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不仅着眼于知识的构建,还着眼于数学学习策略、思想方法的总结、归纳,不仅着眼于知识面的巩固拓展,还着眼于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达到“温故知新,查漏补缺,融会贯通,提升素养”的复习目的。

复习课绝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核心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平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关注学生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和体现典型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的数学问题,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巩固认知结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在整理出“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后,教师设计基本性、综合性、拓展性等练习,每个层次的练习各有侧重点。

1.基本性练习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点,学生根据知识点的意义就可以回答,并且通过分析比较,初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设计“20以内的质数有( ),24的约数有()”等练习。

2.综合性练习主要是将多个知识点融为一体,做到一个练习题集中多个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设计“一个两位数,能同时被3和5整除,如果是奇数,最小的是(),如果是偶数,最大的是( )”等练习。

3.拓展性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设计“有一个长方体的木头,长3.25米,宽1.75米,厚0.75米。如果把这块木头截成许多相等的小立方体,并使每个小立方体尽可能大,小立方体的棱长及个数各是多少?”等练习。

力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知识的归纳总结和问题的发现、设置、探索和解决上,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在复习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系统知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徐云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3.刘仍轩:《青岛市新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丛书之一·情境串教学法》,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上一篇:浅议贫困生资助中的感恩教育 下一篇:初中历史课改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