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蛇记》与吴江风物人情

时间:2022-10-02 07:28:06

【摘要】 宋人小说《朱蛇记》以吴江垂虹桥为故事发生地,写书生李元救小朱蛇而获好报。小说在敷演故事的同时,展现了江南水乡风物人情,从中可领略吴江风光、名胜古迹、贤人高士遗风,颇有韵味。

【关键词】 《朱蛇记》 风物人情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69-02

吴江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历来为人所称颂。在古代小说中也不乏以吴江为故事发生地的作品,在敷演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水乡特有的风物人情,颇有韵味。

在宋代刘斧《青琐高议》后集卷九有一则文言短篇小说《朱蛇记――李百善救蛇登第》,写一个名叫李元字百善的书生,随父亲到钱塘县赴任途中,经过吴江,看见一条被牧童所获的小朱蛇,非常同情,于是花钱买下来,为其疗伤后,放生于茂草丛中。第二年,再经吴江,在长桥(垂虹桥)遇见一个年青人,领他至一宫殿,见一王者即龙王,原来去年李生所救的小蛇,是老龙王的小儿。为报答救命之恩,老龙王不仅赠以白金,还把女儿云姐嫁给了他。后来,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其妻为他窃得试题,李元遂连连中式,名登科第。这个故事,内容虽涉怪诞,但情节曲折,颇为生动。在宋代郡人范成大所编《吴郡志》卷四十六《异闻二》中,也载有这一故事,可见人们对之的喜爱。元人沈和有杂剧《祈甘雨货郎朱蛇记》,已佚,不得其详,但因话本中既没有祈甘雨情节,也不见货郎其人,故而不能断定杂剧《朱蛇记》是否敷演李元救朱蛇故事。

宋代无名氏据此创作了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是有关这一题材的一篇有名白话短篇小说,见明洪F《清平山堂话本》之《欹枕集》下,结尾处残缺不全,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四卷收有此文,题为《李公子救蛇获称心》,首尾完整。在话本中,李元救蛇而获好报,故事情节与《青琐高议》差似,但更为丰富详赡。小说写李元乘船前往杭州,道经吴江,泊舟长桥之侧,登岸步入垂虹亭,凭栏远眺,赏太湖晚景。李元见有小孩用竹杖戏打小朱蛇,急以铜钱百文买下,为之疗伤,然后至草木茂盛之无人处放生。后自杭州返乡,李元又来到垂虹桥上亭中,观赏美景。此时,有一秀才来见,引李元登船,至一宫殿,名曰“玉华之宫”,有王者即龙王出迎,谢其救子之恩,款待甚欢。李元辞归,龙王又将女儿称心妻之,然定于三年后复归。后李元试期临近,称心为其窃试题,三场皆如此,果得中高科,授江州佥判。三年任满,除吴江县令。李元携妻赴任至吴江。称心以三载酬恩已满,腾空而去。后李元为王丞相招为婿,累官至吏部尚书。

《朱蛇记》敷演李元救蛇,善心获好报,自然是有劝谕教育意义,但也见吴江人民知恩报恩之优良品德。同时,这篇作品以吴江垂虹桥为故事发生地,必然也涉及地方风物人情和历史文化,所以,在《青琐高议》及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中,我们也看到了有关吴江风光、名胜古迹、贤人高士等的描述。下面就小说所描写的垂虹桥及亭、三高士祠、湖光山色、龙宫龙君等,略加扩展,予以论述。

吴江垂虹桥,又名长桥,位于江苏吴江松陵镇。此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利于往来,故称“利往桥”,且气势宏伟,为三吴绝景。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云:“东西千余尺,用木万计。萦以修栏,L以净甓。前临具区,横截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也。桥成而舟楫免于风波,徒行者晨暮往归,皆为坦道矣。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①范成大亦云:“利往桥即吴江长桥也,庆历八年县尉王廷坚所建,有亭曰‘垂虹’,而世并以名桥。《续图经》云:‘东西千馀尺,前临太湖、洞庭三山,横跨松江,行者晃漾天光水色中,海内绝景,唯游者自知之,不可以笔舌形容也。’”②无怪乎明人王世贞由衷赞叹“吴江长桥天下稀”了。这样一座名桥,不仅有交通上的便利,也成为一大名胜,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绝,甚至还留下了以此桥为故事背景的小说、戏曲作品――《朱蛇记》。《朱蛇记》故事发生于北宋神宗朝熙宁间(话本误作南宋),此时,原为木桥的垂虹桥,已几经重修,仍旧用木,但雄姿依然,闻名遐迩。

垂虹桥周围古迹众多,但今多已不存。小说写到的位于垂虹桥东之“三高士祠”,亦不见踪影。三高士祠所祀三人是范蠡、张翰、陆龟蒙。此三人,年代相去甚远,何以会在一祠同祭呢?其中,张翰为东吴大鸿胪张俨之子,入晋后官至大司马东曹掾,有青菜,善属文,任性不拘,人称“江东步兵”。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有这样的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③今吴江城内有一巨石,镌以“思鲈”二字,典即出此。所以,张翰被誉为高士,是最为顺理成章的。而陆龟蒙可算作广义上的吴江人,常泛舟往来于吴江、太湖间,多有吟咏吴江之诗作,且高尚不与流俗同,自是高士。然范蠡不仅是中原人,且效忠于吴之敌国――越国勾践。因此,范蠡入祀三高士祠,就令人费解了。话本中李元就提出质疑:“范蠡乃越国之上卿……此人虽贤,乃吴国之仇人,如何于此受人享祭?”小说没有回答这一问题,但范蠡功成身退,不贪爵禄,而且与一般退隐之士不同,范蠡务农经商,均有建树,造福一方,泽被乡民,自然也是一位贤人高士。故吴江人民不因其曾为勾践灭吴出谋画策,慷慨将之入祀三高士祠,也是佳话。

话本写李元来到垂虹亭上,“凭阑伫目,遥望湖光潋滟,山色空鳎风定渔歌聚,波摇雁影分”。吴江地势平坦,海拔不过三五米,全境无丘壑,唯荡荡平川,因此吴江城南五十里有镇名平望。④但是,全县濒临太湖,县城松陵更是紧临东太湖,远眺湖水波光粼粼,又可见太湖群山,真是美不胜收,因此,即使通境无一小山,却不乏湖光山色,这也是吴江的一大特点。即在三十多年前,人行于苏(苏州)嘉(嘉兴)道中,离吴江县城尚远,就已见太湖东山、西山,这对于水乡泽国的吴江人来说,真是赏心悦目的佳事。所以,李元在垂虹亭上赏太湖美景,观东西山倩影,流连忘归。李元深感吴江风景之美,赞道“不减潇湘图画”。所谓“潇湘图画”,乃指宋宋迪取今湖南潇水、湘水合流处之景所作的《潇湘八景图》,平远山水,素著盛名,而太湖水面辽阔,波光潋滟,又有东、西二山相衬,四季常青,加之渔帆点点,山岚层层,与潇湘美景庶几相似。

在话本中,李元被引至“玉华之宫”,有这样的描写:“一带松柏,亭亭如盖,沙草滩头”,“入松林,行不一里,见一所宫殿,背靠青山,面朝绿水”,而此处就是“水府龙宫”。然而,读者看来,这全然与龙宫无涉,而是太湖边上的一座宝殿。所谓“沙草滩头”云云,分明是太湖岸边景色。而小说又说王者乃是“西海群龙之长,多立功德,奉玉帝敕命,令守此处”。吴江不临海,但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叉,水域面积几占全区的三分之一,为江南交通要冲。元人袁桷《重建长桥记》云:“震泽东受群川,巨浸,至吴江尤广衍,地为南北冲,千帆竞发,驶风怒涛,舂激喷薄,一失便利,卒莫能制。”⑤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此外,大运河又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经济发达,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且蚕桑业发达,盛产丝绸,天下闻名。如吴江最大的镇――盛泽镇,在明末时就已是“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丝绸重镇,“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馀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绵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⑥。而养蚕、织绸者,又多到到太湖东山、西山种桑人家买桑叶,水路往来,甚是方便。无怪乎“西海群龙之长”奉“玉帝敕命”,移驾于此,来守住这一方好水土了。

在《青琐高议・朱蛇记》中,老龙王有这样的话:“吾乃南海之鳞长,有薄功于世,天帝诏使居此,仍封为安流王。幸而江阔湖深,可以栖居,水甘泉洁,足以养吾老。⑦而在话本中,则是由龙王之子说道:“幸得水洁波澄,足可荣吾子孙。”显然,传奇文所写,更见地方特色。吴江是典型的水乡泽国,物产富饶,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是人们居住佳地。所以,传奇文中老龙王之言,更像一个致仕官员的由衷表白。去吴江城东十馀里,即著名水乡古镇――同里,有园林名“退思园”,即取“进思尽忠,退思补过”⑧之意,其实也是官员退居故里,寻求一丘一壑的意思。江南文人多有雅兴,致仕后,丹青山水、度曲吟唱,自是常事,如明代吴江曲家沈Z,三十多岁即辞官返里,潜心曲论,自张一军,为吴江派领袖,在中国戏曲史上颇著声望。可见,吴江历来是人们休憩、生活乃至养老的好去处。

话本为宋人旧作,明人加以修订,但所写依然可见吴江昔日风物人情,并非全是向壁虚构。吴江垂虹桥及周边古迹,如今所剩无几,难觅踪影。垂虹桥历经沧桑,几度修葺,至民国初年,已破败不堪,几至坍圮,终于1967年塌坏,如今仅存桥洞十馀孔,名胜美景,已不复当年景象,只能于历代记载中寻觅一二。而在小说中,犹能一窥千年垂虹桥及湖光山色、风物人情,水乡特色,宛然重现,令人不胜感慨。

注释:

① 《宋元方志丛刊》卷一。

②《吴郡志》卷十七《桥梁》。

③《晋书》卷九二《文苑・张翰》亦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灏埽人皆谓之见机。”

④清道光《平望志》卷一“沿革”:“自南而北……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名也。”

⑤ 《清容居士集》卷一。

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

⑦这段话亦见于《吴郡志》卷四十六《异闻二》。

⑧《左传・宣公十二年》。

[ 参 考 文 献 ]

[1]《宋元方志丛刊》.

[2]《吴郡志》.

[3]《晋书》.

[4]清道光《平望志》.

[5]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6]《左传・宣公十二年》.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健康教育 下一篇:《春酒》美点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