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传承,以“理”相待

时间:2022-10-02 07:06:32

摘 要:吟诵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经典的读书方式,但在今天,吟诵成为一门绝学,吟诵传统亟待恢复。不少地方已经将吟诵文化带入校园,近年来,广东省肇庆市也在推广校园吟诵。但在部分中小学吟诵课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当前开展吟诵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也对促进吟诵在教育体系中更好的传承产生了启示。

关键词:吟诵;传承;教学;推广

读和依字行腔的,就是吟诵,反之,不管采用何种腔调,都不能称之为吟诵。”吟诵是相当讲究的一门学问,不同于普遍适学的朗诵,吟诵对学习者有更高的要求。古人学吟诵,恰如今人学朗诵,语言环境是吟诵学习重要的客观条件。今天吟诵教育的推广以普通话为基础,但是古今语音的变化以及方言的差异性使普通话吟诵中平仄的区分成为一大难题,而平仄又是吟诵中音乐美产生的条件之一。对肇庆本地的学生来说,以粤方言中入声的发音来区分平仄不失为一个简易的好方法,但这一方法也并不是绝对标准的。此外,系统地学习吟诵还需要掌握叶音、韵字、异读等相关规则,这也加大了吟诵入门的难度,使学生对吟诵之学望而却步。吟诵入门基础的掌握还决定了吟诵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者需要通过长时间诵读量的积累逐步掌握吟诵的技巧。在校园开展吟诵课程,若非高频率、高强度的训练,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肇庆地区已引进吟诵课的学校来看,多数学校开课的频率为一周一次,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只有几次,常规的古诗文教学也很少引入吟诵,依然以朗读教学为主,吟诵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之中,发挥其作用,这与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不无关系。教师没有足够的吟诵功底,学生没有持之以恒地系统学习,难以吸收吟诵文化的精髓。加之,当前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吟诵课的开展更容易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名义上设置了吟诵课的学校因为课程紧张把吟诵课时间安排为其他主要课程,使吟诵课形同虚设。吟诵进校园是吟诵文化推广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途径很容易“走偏”,它在融入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一旦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就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五、对肇庆市中小学吟诵课推广的看法和建议

在调查中,吟诵传承的必要性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肯定。吟诵传承历史中断近百年的遗憾促使我们要重视吟诵文化,复兴绝学。可喜的是,目前在肇庆市,吟诵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被尝试性地引入到教学体系中,各种吟诵教学成果展示、比赛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但吟诵进入中小学校园的目的是为了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传播一种读书方式,并不是发展成为一门表演艺术,或者做成学校的形象工程,从这一层面来看,肇庆市中小学校园的吟诵推广“任重而道远”。有学者就吟诵的传承问题指出,“在大众对传统吟诵还没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就急于推广,只会将其变成一种廉价的娱人手段。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而过分宣扬这种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的结果反而是使真正的、传统的吟诵以一种异化的形式消亡。”

吟诵的传承要顺其自然,不能强推强行,不宜急功近利,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保证传承质量的条件下,有效地开展吟诵课,才是对吟诵文化的保护,因此,肇庆市中小学在引入吟诵教育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文化传承需要一个适合的时间和空间,肇庆市在吟诵文化宣传和推广上的实践还不够丰富,近几年来吟诵在教学领域的推广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全面推广吟诵课的时机尚未成熟。加之,吟诵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有限,实践经验不够丰富,推广吟诵课的根基不稳。而且,吟诵的学习对教师和学习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所以,吟诵课一开始并不适合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应针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以目前的条件来看,最好能够集中主要精力和资源在试点学校先行试验,并且只对部分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在试点还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果前,全面推广吟诵课反而容易适得其反,使吟诵的传承流于形式而失去“吟咏性情”之本质。所以,肇庆市中小学对吟诵课的推广应理性对待,既要响应恢复吟诵传统的号召,也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加强吟诵教学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切不可盲目跟风而忽视质量。另外,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地方中小学的扶持力度,促进吟诵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以促成日后吟诵课全面推广的客观条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徐建顺.什么是吟诵[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4(1).

[2]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07.

[3]胡俊林.论中华吟诵文化的发祥起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陈向春.吟诵与诗教[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张本义.吟诵拾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3.

上一篇: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浅析 下一篇:高职播音主持专业普通话朗读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