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发展及转变的原因

时间:2022-10-02 06:22:06

唐代舞蹈发展及转变的原因

【摘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社会全面发展,经济高速发展,文化高度繁荣。作为唐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舞蹈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时候,舞蹈艺术也走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而社会发展一旦走向没落,舞蹈艺术也就失去了它滋生和发展的土壤,转而走向衰落。在这个过程中,安史之乱具有转折性的作用,它不但是唐代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也是其他的文化领域在内的多个领域的转折点。

【关键词】舞蹈;发展;社会;经济;原因

唐代作为汉代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社会高峰,无论是经济的发展程度,还是政治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的繁荣程度都是前代所没有达到的。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高度文明的国度里,舞蹈之发展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从庙堂之上到下层民间,都对舞蹈有着相当的爱好和兴趣。

唐代初期的乐舞秉承了前代的发展特点,并且开始注意自己的发展特色。在题材上,早期的乐舞多是反映统治者建功立业、战场杀敌的,这一类的题材多是为了歌颂君王,树立统治阶级的高大形象,以便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和精神欺压,它们中很多都与唐代建国的过程中的战争有关,如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即是改编自原先的军乐。尽管如此,经过唐初的发展,这一类的题材慢慢走向衰退,具有民间生活气息的、着重反映人民和社会生活的乐舞开始慢慢增多,隋代时候的所谓九部乐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唐代的十部乐,《乐书》卷一百五十九“十部乐”下载:“唐分九部伎乐,以汉部燕乐为首,外以清乐、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高昌、康国合为十部也。”除燕乐和清商之外,其他的八部几乎全是所谓的外来乐舞,而这些外来的乐舞多是源于西域。

经过了唐代初年几辈人的休养生息,尤其是太宗李世民和女皇武则天时期的开明政策,到了玄宗时候,社会高度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的进步推动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

这个时期的社会已经不再有唐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相反的,强胜的中原王朝对于边疆的H、回纥、大理、吐蕃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有的受唐中央王朝的册封,有的成为友好邦国。玄宗时代,是唐朝乐舞发展的高峰时期,它开始脱离前代的束缚,杂糅各种乐舞风格于一体,自成一格。这一时期的乐舞的重心开始由当初的政治宣扬和教化功能转向娱乐和审美功能,并以此来满足盛世中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而且玄宗本人就是一个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的文人天子,盛世的繁荣更加为他发展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支撑。他不但能诗会画,而且设置集贤院广纳贤才,身边聚集了很多的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而且他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为了培养他们学诗作画的修养,他命手下的徐坚和张说主持编撰了列入中国四大类书的《初学记》,其重要程度对现在研习古文和典故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舞蹈而言,玄宗也是如此,如玄宗曾创有《霓裳羽衣舞》,而表演者就是他的贵妃杨玉环,这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这样大型的舞蹈不但包括乐器的演奏,而且包括歌唱和舞蹈。它综合了古代所谓的诗、乐、舞于一体,是盛唐时代的文化展现。(下转第61页)

于是,在这一时期,唐代的舞蹈伴随国势开始走向强盛和顶峰。而且这一时期,乐舞的管理也渐渐严格并走向制度化,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逐步取代了前期的写实表现手法,开始讲求乐舞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乐舞数量也不断地增加,于是开始根据乐舞的风格有了不同的类别。诸如《剑舞》、《清商舞》、《清乐舞》、《倾杯舞》、《雅舞》、《软舞》、《健舞》、《琴舞》、《双?舞》、《力士舞》、《\舞掌舞》和《车舞》等多种类型。它们当中有的仍然是前期风格的延伸和对中原以外的乐舞的借鉴,《乐书》卷一百五十九:“骠国”下有“骠国在永昌故郡南,唐贞元中,重译来朝献乐,凡一十曲,工三十五人。其国与天竺相近,故乐多演释氏经论之词,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仰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焉”。由此可见,所谓的健舞还是主要借鉴了西域和西南地区甚至外国的舞蹈风格,这些当是前代粗犷豪放舞蹈的延伸。另《乐书》卷一百八十三“竿舞”条下载:“唐明皇御勤政楼大张声乐,时教坊有王大娘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仍令小儿持节出入其间,而舞不辍。尝令刘晏赋诗,有‘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之句,因命牙笏及黄纹袍赐之。”由此可见,当时的乐舞发展已经突破了原先固有的程式,转而走向自己的发展道路。

其实,舞蹈风格转变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首先,社会走向混乱。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尽管统治者击败了叛军,还都长安。但是唐王朝的中央权威却已经江河日下了,《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天末,奸臣弄权于内,逆臣?扈于外。内外结衅而车驾遽迁,华夷生心而神器将坠。肃宗诱回纥以复京畿,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k陵。忍耻和亲,姑息不暇。仆固怀恩为叛,尤甚阽危。郭子仪之能军,终免侵轶。比昔诸戎,于国之功最大,为民之害亦深,及势利日隆,盛衰时变,冰消瓦n,如存若亡,竟为手足之疥焉。僖昭之世,黄朱迭兴,竟为胸背之疽焉,手疥背疽,诚为确论。”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以及甘露之变都是这种社会的真实写照。皇帝成为纯粹的一种形式,即使是英明的君主,他们的政策也得不到推行,黑暗的社会统治之下再也难以产生盛唐时候那种气势恢宏的舞蹈了。

再如《宋史》卷四七八:“唐自安、史之乱,藩镇专制,百有余年,浸成割据。及巢贼蹂躏,郡邑丘墟。降臻五季,豪杰蜂午,各挟智力,擅为封疆,自制位号,以争长雄。”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成为中央之外的地方割据,它们虽然名义上听从于中央的号令、服从中央的管理,但是实际上却拥有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莫大的权利。各个藩镇恃强凌弱,不断发生攻伐和战争,懦弱的中央政权又无力阻止战争和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温饱的人们再也没有兴趣去关注舞蹈一类的娱乐享受了。

其次,经济走向萧条。安史之乱过程中,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战争创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但像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即使是农村和小的城镇也遭受了重创。它们有的因为是战争的战场而变得狼藉一片,有的因为青壮年被招募去充军而变得田地荒芜,有的因为成为战争的补给地而被搜刮的一贫如洗……,北方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如《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酢>邑榛棘,豺狼所_。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千里萧条。将何以奉万乘之牲饩,供百官之次舍?”安史之乱使得北方的经济和社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在战争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有了南迁的趋势,而这直接促成了经济的南移和文化的南迁。

再如,《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安史之乱以后,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藩镇割据,北方的经济开始走向衰退,大量的人口南移使得南方的土地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人口南迁之后,江南道的人口总数远远超过其他地区,这在古代农业社会是相当优越的劳力资源。人口的南移不仅带去了丰富的劳力资源,而且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江南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此时,北方经济已经远远落后了。于是,舞蹈这种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文艺形式也转而向南方倾斜过来。

最后,文化的自然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内部发展规律,有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性,而有的则呈现出负相关性。比如文化中文学的发展就有着复杂的关系,盛唐时代可以出现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就是在后期的落寞时代也出现了像杜牧、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贾岛等的重要诗人。而舞蹈的发展却不同,它本身的发展不但需要所谓的作家,而且需要演员、场地和观众,而这些对于乱世飘摇中的社会来讲,对于饥寒交迫中的劳苦大众来讲都是难以想象和满足的。于是,整个唐代的舞蹈开始走向没落,昔日的辉煌已经过去,少许的残存仅仅局限于南方的一些地区。

【参考文献】

[1]晏新志《试论唐代舞蹈的分期》,《文博》1989年第4期

[2]杨凤琴《对唐代乐舞和唐代舞蹈兴盛的初探》,《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杨志浩《唐代舞蹈发展的兴盛对当今可借鉴的经验》,《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周期政《唐代乐舞歌辞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5]谢惠蓉《唐代的舞蹈文化》,《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林立平《唐代江南地区的开发》,《史学集刊》1984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杨荔,女,四川达州人,现为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教师

上一篇: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解析 下一篇:浅谈心里需求与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