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送电工

时间:2022-10-02 03:47:39

沈阳,送电工

【编辑留言】 曾经流行一时的“台北,水电工”,展示出消费年代蓝领的美丽未来,本刊曾在《有话直说》专栏热议过。“沈阳,送电工”能否从此成为热句,尚待读者对本文的强力传播。一个工人,一个劳模,一个电脑高手,一个想把光转变成电的人,不管他多么的无名,一出出选择又是多么的出乎常规,但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劳模大军中,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人。

“沈阳, 送电工”,流传值得期待。

一颗彪悍的心

“2005年8月14日,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将李徐线36#门型塔一侧的塔基冲毁,导致杆塔发生倾斜,随时都有倒塔的危险。

由于现场机械设备进不来,稳固塔基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沙袋加固,可是,在水流巨大的冲击下,六七十斤重的沙袋一扔下去,眨眼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危机时刻,他带头跳进湍急的河水中,与随后跳下的三十多人一起,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一个挨一个,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8小时的连续奋战,大家硬是让洪水改了道,缓解了洪水对塔基的直接冲击。杆塔保住了,李徐线正常运行……”

这是2009年沈阳供电公司送电工区,为刘丰申报辽宁省劳动模范时做的事迹总结。

山洪、沙袋、倾斜、人墙,这几个词总能立刻唤起我们对历次抗洪抢险的记忆,光是想象那些场面的惊心动魄,就足以让人心中升起对英雄的崇敬,这次的英雄就是刘丰。

一直以为,带头筑人墙的应该是个彪形大汉,这样的身型在洪水中力挽狂澜才靠谱,可是见到真人才知道,“秤砣小压千斤”,刘丰既不高,也不壮,他苗条得可以让大部分女性羡慕嫉妒。这种身板也敢往洪水中跳?这是刘丰给我的第一个意外。

直挺的鼻梁,薄薄的嘴唇,不太爱笑,眼神中似乎总带着几分忧郁,如果仔细观察,那对“心灵的窗框”还是副精致的双眼皮儿――刘丰其实从身材到长相都有点文秀的小帅。他说话声音很低,但口才很好,遣词造句都很准确,用送电工区工会杨学力主席的话说,这是个“知识型工人”。

就在那个冬日的午后,我和刘丰在他的办公室里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聊天。温暖的阳光执着地照耀在我的背后,这让我在刘丰的低语中昏昏欲睡,但他的话语中总有些东西能挑动起我的神经,就像小身板跳洪水一样。

他之后的讲述使我不得不时常打起精神追问一句:为什么要这样?最后我发现,其实,他文秀的身板里,有着一颗彪悍的心,他的很多想法不那么常规,在这个拿了全国“五一”奖章的劳模身上,总会发生些不太靠谱的事。

30岁发力

通常,能成为劳模的人,都有很突出的表现,而突出的原因大致差不多,有的因为要强而刻苦,有的因为志向远大而钻研……刘丰的原因有点特殊。

1984年,沈阳市电业局(沈阳供电公司前身)面向社会招工,在报名的最后一天,刘丰终于看到了报纸上的消息。好在还是赶上了,经过考试、培训,1985年,高中毕业的刘丰进了送电工区,成了一名送电工。

杨主席说,刘丰很聪明,悟性高。确实,刘丰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成了班组里的主力工人,连团委想调他过去都调不走,因为班组不放人。但在工作的前10年里,对刘丰来说,工作就是任务,完成就好,所有的转变都发生在1995年。

“送电工就只有两个专业,巡线和上塔,了10年,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实在觉得干腻了,一点兴致都提不起来。”

刘丰开始仔细审视自己的人生,“90年代初,也曾有亲戚邀我下海做生意,我觉得风险太大没有答应。放弃了那个机会,在送电工区走到今天,30岁了,除了这份工作,我还能做些什么?”

刘丰突然发现,除了巡线和上塔,自己别的什么都不会。这个事实一直都存在,只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很多事会看不清楚。而立之年,刘丰第一次正视现实:原来我只有这一条路。

这个认知让刘丰感到无奈和悲哀,“我想了很久,结论是:既然只有一条路,那么就走下去,并且快乐地走下去。”刘丰决定摒弃所有的消极思想,把工作当成最快乐的事去做。“高兴也要做,不高兴也要做,为什么不把它当成一件高兴的事好好做呢?”

于是,在工作后的第10年,工友们发现,刘丰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任何抱怨,任何不满,每次干活都力求完美,事故抢修他第一个来到工区待命,工程作业每次都在高高的铁塔上看到他的身影,线路巡视他主动申请到最远的地段,别人找他帮忙也从不推脱。领导愿意把攻坚的任务交给他来完成,感觉放心;职工愿意和他在一起作业,感觉舒畅。

有人问:“刘丰你咋老这么活力四射的,不累吗?”刘丰说:“累啥,就当锻炼身体了。”

就这样,从30岁那年起,刘丰开始变得优秀,各种荣誉开始悄悄向他靠拢,而起因居然是为了摆脱职业倦怠。

多年后,他作为劳模被聘为高校的校外辅导员,有空时他会给大学生们讲他的成长,讲他30岁开始优秀的故事,最后他得出三条结论:第一,人要懂得总结自己;第二,既然必须要做就高兴地做;第三,坚持长久,必有好处。

就学计算机

这是刘丰另一件不靠谱的事。

转变后的第二年,刘丰就因为表现出色,经验丰富,被提升为带电一班副班长兼技术员。送电工的职业之路已经越走越稳,刘丰打算学点东西提升自己,学什么?电力相关的吗?不,他学了计算机。

1996年,对大部分人来说,计算机还很遥远,人们坐在它面前大多一脸茫然,懂得五笔输入法的人就算电脑高手。此时,送电工刘丰进了辽宁大学计算机专业夜大班。

“当时完全没考虑念这个大专和我的工作有什么关系,或者是不是该挑个电力相关的专业,没有那么多功利性的想法,我只是觉得以后每个人都离不开电脑,我得武装自己,学点这方面的知识。”

于是,4年里,刘丰每天晚上从南塔骑车到辽大,几乎一节课不落地修完了大专课程。甫一毕业,他就买了台几千元的中华学习机,先玩再拆,没多久,他把电脑硬件和DOS系统玩了个通透,只是在当时,这些本事只是“屠龙术”,除了自己瞎琢磨,一点用都没有。从这个角度看,刘丰确实有些不靠谱。

但事物总是在发展,2005年,他被提升到管理岗位,这时,所有的工作都已离不开电脑,这方面,刘丰如鱼得水。

在一份关于刘丰的推荐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刘丰自学微机管理,将工区所有线路图纸录入微机,使设备和缺陷管理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出和参与制作送电线路信息系统,为实现送电专业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他被评为2005年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的原因之一。

让送电工消失

不管开头不靠谱,还是过程不靠谱,现在看来,刘丰已经很靠谱了。他现在的岗位是安全员,属于管理层,有时他会觉得力不从心。“咱这工人出身的人,确实不懂管理,咱工人只知道干活,我用了两年时间才学会不事事亲历亲为。”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时常让他觉得心累。“有时觉得还不如当工人呢,轻松很多。”愿当工人多过愿当管理,这又是个不太常规的想法。但刘丰确实是个好工人,在网上搜索关于刘丰的资料,提到最多的就是他的“刘丰爬梯”。

硅橡胶绝缘子串的采用,为送电专业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但它非常脆弱易损,为了既保护硅橡胶绝缘子串,又实现轻松攀登导线,2001年,刘丰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专用的“爬梯兼二道保护”工具,轻巧、安全,实用价值高,大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被沈阳电业局命名为“刘丰爬梯”,荣获沈阳供电公司2002年QC成果一等奖。

在技术上,刘丰一直有件憾事,就是当年惜败省公司的技能状元赛。那是刘丰在班组工作时的事,在与辽宁省13家公司代表的比拼中,他已经走到了最后,但因为不小心把工具落在了现场,最终无缘冠军,让刘丰遗憾至今。

但工友们至今仍记得刘丰的手艺有多牛。当年,220KV李灯线140#―141#导线、66KV浑胜西7#―8#导线由于外力破坏,烧损严重,但如停电处理将造成非计划停电。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之际,是刘丰主动向有关领导提出带电处理的方案,并亲自带电作业,仅用40分钟,就将两处故障点全部处理完毕,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现在刘丰45岁,得到的各种荣誉证书、奖杯、绶带,塞了满满两个柜子。上大学的侄子,提起他总是无限向往,“叔叔,你等着,我会追上你的。”但刘丰有时会觉得荣誉越高,压力越大,他更愿意专注地去研究点什么,可研究什么呢?刘丰的课题大得吓人,“现在的光电转换器效率太低了,应用的范围也太小,我想研究把光能高效地转化为电能,以后就不需要电线,也就没有送电工这个职业了。”

刘丰嘱咐侄子努力学习,自己打算退休之后好好思考这事,“就算我这辈子完不成,我也希望为这事做点什么。”又是个不靠谱的想法吗?也许,未必。W

本栏责编/王迅

上一篇:劳动力大军谁给力 下一篇:你做过很疯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