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明的夜晚

时间:2022-10-02 03:12:24

没有天明的夜晚

年关开始迫近,南方沿海的城市依然没有多少冬意,季节的更迭只是在指尖微微抹下几丝清凉。一个暖冬午后,石板老街深处,花岗岩的底墩,青黑的砖瓦墙高耸,翘首的屋檐下是仿佛随风而舞的“松针图”墙雕,这是我工作的地方,一座走过两百年风雨的晚清民宅。相较于人,建筑物的“一辈子”总是任性地绵长。

此刻,午后的暖阳从老旧的木窗扉倾泄而下,曼舞的尘埃让光柱显得凝重又扑朔,空气很轻,时光很静,我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独坐。想起母亲离世,总像是缅怀一个早夭的孩子,我不知道还要多少个枯寂的午后留待静坐。有时常常想到,自己活得像一颗躺在河床上的身不由己的鹅卵石,任由沧浪之水一遍遍地冲刷。生命这条长河里确实有太多身不由己,就像母亲,就像自己,当生生死死分分合合接踵而至,一切的挣扎都是徒劳无功的。

世上本不缺苦楚,更不缺吃苦的人,只是有的苦一阵子,有的却要苦一辈子。不幸的是,母亲成了后者,而于我更不幸者,是成长的步伐远远赶不上母亲远去的脚步。在母亲病重的岁月,父亲曾不止一次和我表露遗憾,按照正常成长规律,子女中壮,父母老迈,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在生死别离的时候,一切都容易看开,毕竟下一代总要送别上一代人。只是我还远远未成长起来,学业未完,距离中壮也还有好长一段时间,可惜母亲已经不在。

母亲离世的前一天晚上,父亲打电话告知我,她吃不下东西,嘴巴歪歪的。父亲没刻意强调,我也刻意不提及,但我听出来“嘴巴歪”的寓意,按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人离世前,五官会有明显的转变。当时我正忙于准备翌日学校有关奖学金的演讲,父亲让我别担心,做完手头的事情。

第二天一早,我回到实习单位,边泡茶,边和同事讲我近日回家的事,忽然,手机一震,是父亲的来电,我的手不禁一抖,茶水溅了一地……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我和父亲养成一种莫名的默契,每晚通电话,父亲开启扬声将电话放到母亲耳旁,让我们聊聊天,大多时母亲不想说话,便听我和父亲两人闲扯。这几近成为习惯。姐弟五人,除了二姐在乡下教书,其余都在外工作。父亲曾说,其他人工作都忙,想来想去就我还在实习中,不像上学,也不像工作,我没理由反对。母亲卧病在,父亲与二姐白天都要工作,可能终日寂寥无眠,找不到人说话,而我对母亲实在挂念,这种牵挂在她病重的一年多中尤甚,母亲是数着日子熬,我是数着日子念。

父亲让我马上想办法回家,还说这是母亲的意思。母亲的意思?这让我又是心中一颤,终于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么?于病者本身而言,死亡是一瞬间的解脱,而对身边的人来讲,面对亲人离去是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刚上大学不久,父亲和我坦言,母亲这个病,乐观情况下还有五年,那次通话我哭了很久,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不久后与母亲的永别,该怎么开始准备那个时刻的降临。

回到家已经是下午六点。我坐在母亲床边,抓着母亲的手叫她,但她已无法回应我了。父亲说母亲从中午就只能含含糊糊地重复一个“快”字,下午就说不出话来。

屋内,造氧机的轰鸣声依旧响亮,母亲躺在床上,双脚浮肿,全身微微颤动着,眼珠盯着斜上方,我和弟弟叫了许久,母亲似乎竭尽全力,让眼睛转过来一下,又斜了回去。她脖子下垫了几条黑乎乎的毛巾。每隔一会儿,便呕出一些黑色的汁液,父亲说这是中药汤,这几天母亲吃不下东西,但坚持喝中药。母亲忍得很辛苦,吐出来又努力想咽回去。我在母亲耳边劝她吐出来吧,毛巾垫得很好,不会弄脏床单。这时三姐也到了,一下便哭出声来,我连忙制止她哭,怕母亲听见更加难受。我让三姐联系大姐赶紧回来,大姐却说今晚赶不回来了。回不来便回不来吧!我看着母亲的模样,想像以前一样说点儿让她坚持下去的话,却发现心头堵得慌,或许我应该劝母亲别这么辛苦了,安心走吧!但也说不出来,我奢望着下一秒大姐就能踏入房间。

我让二姐找来几条干净的毛巾将母亲脖子下的换掉,发现母亲的脖子僵硬。二姐忍着哭腔告诉我,她今早上班前,母亲跟她讲脖子硬到动不了。那时她没觉察不对劲,帮母亲按了按脖子就去上班了。换好毛巾后,三姐急忙拿去屋外准备洗,小姑却让她别洗了,直接扔了吧!我心中沉闷,毛巾不够换怎么办?小姑也沉默着。

这时外婆也来了,站在床边叫了几下母亲,坐一会儿又回去了,背影索瑟蹒跚。三姐说,听到外婆回去时交代父亲准备好东西。这时我才发现族内的几位老人都在厅里坐着。父亲让三姐把母亲床上的蚊帐解掉。

临近九点的时候,母亲挺不住了,捂着胸口咳嗽,一连吐了好几口药汁,眼珠开始往上翻。我跑到房门口大叫父亲和弟弟进来。父亲来到床边,母亲皱着眉头,像是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再没有动静。父亲抓着母亲一只手,柔声叫着母亲,我在床前摇晃着母亲另一只手,想呼喊什么挽留母亲,终究,只剩一句沙哑的“妈妈”。

父亲搭着母亲的脉搏,惨然一笑,回身喊了句,某家伯,她上路了!让我们都走开,取了件衣服盖住母亲脸部。我颓然伸着双手,想去扯开包住母亲的衣服,要是母亲还能缓过气怎么办?

几位老人立马走进房间,用床单将母亲抬到客厅。我依然不死心,趁他们不注意又将母亲头部的衣服扯开,母亲还是没有声息。我蹲在母亲身旁哭着,不肯走开。终于还是被老伯拉开,告诉我,你妈妈一生修行圆满了,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办,别耽误她换衣服上路啊……

父亲帮母亲换“老人衣”,母亲瘦骨嶙峋的身体显得惨白,我看着她干瘪的发呆,这还是哺育过五个子女的吗?半年多的时间,母亲从一百余斤消瘦到如此,我忘记了上次抱她的时候是五十斤?还是四十斤?父亲默默地帮母亲换衣服,想让动作尽可能麻利些,但对襟的扣子使劲了几次都没扣上。

换好衣服后,众人将母亲安到高椅,用被单盖住,抬上车,要送母亲到祠堂办后事。我和弟弟扶着还有余温的母亲,一路无言。

晚秋的天很暗沉,往日很是炎热的天气,却像到了隆冬,风呼啸贯入车内,我下意识想帮母亲按紧被单,手伸到一半又顿住,母亲已经不需要了,不再怕热怕冷。乡下的夜很静,车程很短,又像是被心绪无限拉长,母亲终究踏上不归的道路。

祠堂在一片老厝群中,堂前是一条淤堵的小河,祖屋就在河对面。父亲曾在那里迎娶母亲成家,母亲曾在小河边洗衣服,等父亲踏着夜色回家。现在,在这同样步入浓稠的夜色中,父亲和母亲都回来了,只是祖屋坍塌,爷爷奶奶早已不在,如今母亲也走了。

布置好灵床,老人叮嘱我们兄弟俩守夜要勤烧纸,这样母亲会好走些。我和弟弟坐在灵床侧面,轮流烧纸。父亲站在天井处静静看着灵床上的母亲,前来帮忙的族兄们劝说他回去休息,他摆了摆手,说这么多年都一起走过来了,剩这几天再陪母亲走完吧!

我将手里的纸烧完,烟雾缭绕的祠堂此刻显得缥缈肃穆,青烟徘徊几圈,从天井爬升直到消散在夜空中,和母亲一样,留下残躯,却杳无踪迹。我看到弟弟在河边抽烟,走出去要了一根烟点上。小河里残余的水流,漾着碎光,风穿过河边的小竹林,细密地沙沙声像回响了几十年。弟弟两眼通红地问我,哥,老妈会不会只是一口气没上来?兴许还能缓过来?

我看了下手表,从家里出来快两个钟头,这么长时间大脑也缺氧死亡了吧,何况,生前母亲还需造氧机维持呼吸。看着泪光中闪烁着希冀,比我高出半个脑袋的弟弟,我勉强笑了笑,招呼他进去,“有可能的,进去吧,再陪陪老妈!”

母亲还是安详地沉睡着,与我仅相隔几步距离,却不再有颤抖、咳嗽、作呕与窒息感了。母亲有多久没法好好入睡了。几声夜鸟嘶哑的怪叫刺破祠堂的静谧,我起身挥了挥手,赶走趴在寿被上的几只苍蝇,莫让它们惊扰了母亲。以前一直未有咫尺天涯的体会,那刻我却分明感受到,近在眼前的母亲,已经与我相隔千山万水,跨越时空,遥不可及。多希望这个夜晚不要天明,这样母亲能多睡一会儿,我也能多一会儿时间陪陪母亲。

记得几个月前的夜晚,母亲病危入院,重症室内的母亲也是这么安详地睡着。窗外的月光铺了一地,我坐在她的身旁,牵着她的手,默默流了一晚上的泪。像歌曲《one day》唱的一样,“sometimes I lay/ under the moon/and thank God I'm breathing/ then I pray/don't take me soon ”,感谢上帝,让月光下的母亲还继续呼吸着,我向漫天神佛祈祷,别这么快把母亲带走。那是同样不需要天明的夜晚,停止流淌的时光将永远定格在母亲安睡的容颜上。

只是那个夜晚一过,母亲会在翌日醒来,和我讲她感觉自己浮在空中,被天花板挡住了,还笑着说,看到我在哭鼻子。我捏了捏母亲的手指,正经地讲那是身体虚弱,发虚梦呢!而这个夜晚,多希望也是一场大梦,梦醒后只剩虚惊与侥幸。然而,这一次母亲不会在天明醒来,永远留在了那个没有天明的夜晚。

翌日迎来的是繁冗的丧礼与沉痛的哭嚷。

一大早,父亲叫我和弟弟跟着一个老伯去给母亲“买水”,老伯提着一桶水和竹圈,让我和弟弟跪在河边,嘴里念叨着母亲的户籍信息,请四方诸神接引。随后掏出几个硬币和竹圈一起抛入河中,再将我俩领回灵床前,掀开寿被,让我和弟弟用榕树枝点水给母亲喝。

母亲脸上像涂了一层蜡,一只眼睛微睁,嘴角带着一抹浅笑。我心里突然好受了很多,母亲终于远离疾苦,解脱病躯,虽然方式残忍,但她灵魂从此自由自在。随后父亲又领我们到庙里向神明禀告,父亲对我解释,这是“报地头”,像婴儿新生,母亲去另一个世界需要籍贯证明。

随后四个舅舅来了,还未进门三舅已经压抑不住哭声。几位舅舅流着泪在母亲灵床前排开。母亲在一个大家庭长大,生父早逝,外婆带着四个女儿和带着三个儿子的外公组建了新家庭,后来又有了小舅,一家十二口,辛苦奔波劳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竟然都活了下来。尽管母亲和舅舅们彼此没有血缘关系,感情却很深厚。尤其在我印象里一直严肃静讷的三舅,四十好几的人哭得直不起身。

大姐也终于在早上赶到,姐夫半扶半抱地把她搀到母亲跟前。像是对母亲交代,或者向我们交代,她应该早点儿赶来的,错过见母亲最后一面。大姐问我,母亲会不会走得很辛苦?会不会怨她赶不及回来?大姐泪光中的光泽让我想起昨晚在小河边的弟弟,或许在看到母亲的笑容前,我还心有芥蒂,但人生许多事情,赶得上便赶上,赶不上也只能遗憾。母亲停驻的笑容,或多或少安抚了我们的心灵。

我跟她讲,老妈这一辈子,巴不得疼我们多一点,怎么舍得怨我们?病重期间母亲有时昏沉,一会儿叹息说,难得今年有一百块带大姐去镇里买过年新衣服,不知怎么,钱掉了;一会儿说,喂弟弟吃错药,不知道后果多严重,害怕极了……母亲嘀咕的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大姐已快而立,最小的弟弟都二十一了。我俯身在母亲耳边说老妈,那一百块后来找到了,大姐买了新衣服很开心,你给弟弟没喂错药啊,是装药的瓶子错了……迷糊中的母亲一愣,开心地说原来这样啊,那就好,那就好,又昏睡过去。

住院时,三姐想在医院守夜让我回家休息的时候,母亲对她说,二姐留守家里,你回去,两个人都有饭菜吃,我回去了,就两个人都没饭吃了。二姐不怎么懂做饭,哪怕母亲躺在病床上,依然怕我们没饭吃。

父亲将我和弟弟叫到茶室,询问我们母亲骨灰安放的意见。父亲说附近有间庵堂,母亲临走的前几天,他征询过母亲的意愿,母亲希望搬到那里。那间庵堂有好水源,乡下的自来水早已受污染,不能饮用,父亲几经波折才找到那处水质不错的水源,经常在下班后骑摩托车去载水回家。

母亲同意,或许是因为父亲经常会去那里载水,在往后长眠的岁月里,父亲依然会时不时路过她跟前。既然母亲同意,我和弟弟自然赞成。随后父亲讲,每个地方火化的人只能供放在定点的福寿堂,要迁出来自己安放,得给办事人员六七千好处费。安放在那庵堂的位置也有讲究,从三千到五千不等。我思忖着刚出来实习的工资,本想攒几千块买好点儿的移动病床给母亲,那样母亲吃饭喝药不用辛苦坐起来,现在母亲用不上了,却发现几个月工资都没法将母亲的骨灰买出来,更别提安放费用。霎时觉得自己窝囊,母亲一生为了家庭,子女命不由己,死后依然。

我跟父亲讲,钱不够先找人借吧,等以后我再还。父亲让我们别担心钱的事,只是询问下两个儿子的意见。随后,我们一行人先去庵堂缴费选好位置。

第三天,该为母亲举行“饲生”礼了,我和弟弟听着老人指挥,喊母亲吃饭,轮流用筷头夹米饭、鱼肉给母亲,当念到“阿妈箸尾饲我大,阿奴箸头饲鲁老”(阿妈筷尾养我大,阿儿筷头养你老)时,我的泪水又控制不住了,从小到大,母亲哺育我成长,而今,却是天人永隔。等“饲生”礼毕,母亲便要入棺为安,送去火化。

我和弟弟将母亲抬入棺中,最后再看一眼母亲。母亲一边手握着纸扇,一边手握着金纸,怀抱一根木杖,头戴粉红色的圆顶帽,颏部微垂,平和安详的笑容像极一位即将出行的绅士。棺盖渐渐合上,族老拿着斧头一下一下地将钉子敲入棺盖,每一下都仿佛敲到我心坎上,再见了,妈妈,今生今世,我们的母子情缘便至此而终。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父亲对我们讲,母亲生病这段日子,亲朋看望时都给点儿慰问金,家里医药费吃紧的时候,父亲也征询母亲的意见拿去买药,但后来母亲便不同意父亲动用了。父亲说,你们母亲这辈子苦,没有积蓄,她想多少都要留点儿钱给你们。随后,父亲给我们每人一个红包,装着母亲留给我们的几百块钱。

父亲说,和母亲夫妻一场,没有多少遗憾。唯一的遗憾就是,母亲曾几次问他,为什么这回不能救她的命?为什么没人能救她?说到这里,父亲哭了,这是母亲走后他第一次落泪,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落泪。这么些年拉扯我们五个孩子,哪怕没有油米下锅的时候,母亲依然坚信能和父亲过下去,什么大风大浪,父亲是她不倒的支柱,不倒的信念。父亲边哭边说,我很想答应她,但他真的救不了,他也想让母亲看到我们都成家立业,但真的没办法……

我们都可以看出父亲的无所适从。母亲离世后的几天,他一直不肯闲下来,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屋里的造氧机收了起来,父亲终于不用再担心停电而把几块七八十斤的电池搬出搬入,房间一下子空寂起来,说话都有了回音。

离开家前,我和姐弟们去看望外婆,大半年来,外婆送走了外公,又失去了母亲。外婆在家里踽踽来回,很忙碌地收拾几样简单的东西,突然站着抓住我的手,止不住浑浊的泪水。外婆要我快快成家,说母亲这辈子最开心的也只有生我的时候,先生了三个姐姐,又不讨公婆欢心,在家受尽委屈,总算熬到大姐二姐结婚,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现在又走得这么仓促……此时的外婆,也只是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可怜的母亲!

“我轻轻掸去行囊的尘仆/再揉落一脸的风霜/赶赴一盏为我彻夜通明的灯火/黎明正悄悄走近/像一只猫咪/贴近它熟睡中的母亲”,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首短诗,题目就叫《黑夜是我回家的路》。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晚上,父亲母亲还有二姐一起送我去县城坐车。在我挥手告别他们的时候,下定决心要有出息,做个好儿子。天明时我抵达大学,开始了我人生首段征程。往后我一直选择在夜晚坐车回家,因为静谧的车程,让我有充裕的时间迫不及待想家,想父亲母亲,像一只猫咪,贴近熟睡的母亲。我享受村庄苏醒的时候,而母亲一早醒来便可以看到儿子归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但我选择在夜晚离开愁云惨淡的家,说离开,更像是逃离,像流浪的猫咪夹着尾巴仓皇逃进无边的夜幕。母亲是熟睡了,我却再也靠近不了,从今往后,无论我是成为一个好学生,还是对社会有用之人,却再也做不了一个母亲的好儿子,孝未尽,业未成,亲怎不待?缘悭分浅,今夕成昔,奈何,何奈!

母亲离开的几个月里,很多时候我拨通父亲的电话,想想又掐断,害怕一脱口便问母亲近况,更害怕电话那头父亲空旷的声音与一颗空旷的心。很多时候也想提笔写写母亲,却最终拿起毛笔继续我一笔一划的思念,我知道,许多事情需要静待时光沉淀与发酵,让这沧浪之水抚平伤痕棱角。我们都要习惯没有母亲的日子。

但我的母亲,不知你知不知道,从你走后,我选择相信轮回了,相信千百年来无数先人为死者臆造的往生国度。而这些送别的沉痛泪水与繁冗仪式,必将为那个国度中的你带去祝福与幸福。就像在梦中你指引我前往的那片碧绿如洗的天地,你化身成一株与世无争的樱花树,花开花谢,和你的笑容一样美丽!

你只是在那个没有天明的夜晚,赶往一场时空之旅,来不及讲清旅行的期限而已,或许经年之后,期限所至,我们会在你停驻的那片国度里重逢团聚,而我这辈子所亏欠你的承诺,都将在彼时如约践行。

上一篇:基于网络平台的少数民族地区馆员信息素养提升... 下一篇:大数据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