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硕士研究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培养

时间:2022-10-02 02:40:31

试论硕士研究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培养

摘 要:近年,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全国就业形势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的就业心理受到了较大影响和冲击。归纳总结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的主要问题,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层面深刻剖析引发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探索培养硕士研究生健康就业心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健康就业心理;培养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知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能力虽然整体上高于本科生,但仍有较多学生对自身就业素质及就业优势、劣势缺乏清晰的认识。第二,硕士研究生在薪资水平、就业地域、单位性质等方面的期望值普遍较高。第三,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倾向,职业需求和社会期待之间存有一定差距。第四,硕士研究生群体中自负心理和自卑心理共存,导致或因高估自己而遭遇挫折,或因低估自己而错失良机。

2.情绪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焦虑心理普遍存在。由于就业期望值的提高,受到就业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能否有较好发展前景等问题的困扰,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处于焦虑状态。第二,抑郁心理日渐多发。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硕士研究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等抑郁心理特征,最为严重的甚至会酿成自杀悲剧。第三,偏执心理部分存在。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对某一类行业的过分执着,不能视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特点做出灵活的调整,导致无法顺利就业。第四,矛盾心理普遍存在。自我角色冲突、双重身份的尴尬、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问题都会诱发矛盾心理。

3.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从众心理比较普遍。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上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家长、同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无法对自己的就业形势进行独立研判和分析,从而盲目跟从。第二,攀比心理部分存在。部分硕士研究生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横向或纵向地与他人盲目比较,每当比较的结果对自己一方不利时,就会心理失衡,甚至会行为失范。第三,嫉妒心理个别存在。与攀比心理相近却比其更为不良的情绪是嫉妒心理,少数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将同学视为竞争对手,把他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当他人有较理想的就业岗位时,就会随之产生怨恨、烦恼、恐惧等不良情绪。第四,依赖心理个别存在。部分硕士研究生缺乏主动竞争的意识和勇气,他们将就业压力转移至他人,寄希望于依靠各种关系找到工作。

二、引发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第一,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形势转变等,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大幅增加,而我国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仍处在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阶段,无法实现人才供需的良好对接。第二,用人单位用人观念转变。很多硕士研究生单纯地认为高学历意味着强竞争力。但是,从目前岗位招聘的实际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越来越理性,追求的是实用性,而不是高学历。第三,就业市场公平性有待提高。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关系”重于比“能力”、比“性别”重于比“能力”、比“年轻”重于比“能力”等不公平现象。

2.高校因素

第一,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相对不足。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高校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培养需求。第二,培养模式有待完善。部分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一些硕士研究生的素质根本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第三,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曾经在一定历史时期,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占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得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得不到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

3.个人因素

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会对工作类型、就业地点、单位选择以及工作酬金等抱有较为理想的期望,而实际就业市场根本无法满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期望。第二,就业动机功利。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只看重与个人短期利益直接相关的工作地域、工作职位、薪资待遇等,不愿意到行业发展需要的偏远地区、生产一线工作。第三,就业观念有偏差。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追求热门职业,没有结合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就业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第四,就业能力有待提高。部分硕士研究生虽然获取了较高学历,但实际的综合能力较本科毕业生并没有显著提高,不符合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健康就业心理的主要途径

1.改善社会就业环境

第一,不断完善就业机制。研究生就业市场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需要增强就业信息的统筹力度,保证就业信息和传播的畅通、及时、准确;需要政府或行业协会定期联合组织招聘会,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需要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为在校硕士生提供更多实习和择优录取的机会。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我国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扶持政策不多,仍有很大的政策提升空间。例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新兴经济开发区应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的帮扶政策,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扶持政策等。第三,促进就业公平竞争。打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特别是要关注大龄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以法律手段维护就业者权益。

2.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第一,培养符合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在逐步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为了适应培养目标的转变,高校必须完成相应的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结合硕士研究生专业、年级特点,进行分类及个性化指导。硕士研究生应该从入学起便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从而确定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也需要加强硕士研究生就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就业技巧的培养。第三,加强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引导硕士研究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鼓励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舍弃个人利益,到偏远地区、基层一线等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

3.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将提升心理能力纳入课程体系。就业能力涉及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与心理相关的能力,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心理健康课程加以提升。第二,开展朋辈辅导。朋辈辅导是指年龄相当、有类似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学生自愿参与,由心理咨询专家或教师指导,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去影响和帮助求助者,解决其心理困扰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朋辈辅导的方式容易被辅导对象接受,容易引起共鸣,也有利于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第三,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主要的危机干预机制包括在学生入学初期组织系统的心理状况测评,通过导师、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等。

参考文献:

[1]庄莉,蔡琼霞.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冲突[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

[2]林利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J].社会研究,2012,(6).

[3]王云秀.研究生就业调查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2,(6).

[4]刘倩倩,吴少怡,王小宁.高就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责编:一萧

上一篇:培养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大学生 下一篇:2013医学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