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书声?回归课堂

时间:2022-10-02 02:16:26

琅琅书声?回归课堂

摘 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情感丰富的语言需要靠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从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朗读存在诸多问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在培养朗读兴趣、丰富语言感受、把握文章感情、习得技能技巧上下功夫,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学好语文就是从学好朗读开始,作为小学生,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其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怎样让朗读与语文学习相辅相成?朗读如何准确地体会语言的情感……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研究。

一、培养朗读兴趣

对于朗读兴趣的培养,不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班上培养一种赛读、乐读、想读的氛围。“句读课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句读课文”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每人朗读课文中的一句话。对于学生而言,每个人只能朗读一句话,能不好好读吗?而听读的同学会在等待中倾听:是否读错音、添字或漏字,有没有多读了一句,等等自然格外认真。这种朗读就成了学生一种努力争取的“切身利益”,是一种语文课特有的“课堂福利”。由于课文中的句子有长有短,谁能读到长句,多读一些,就会被公认为是“幸运儿”,就这样,想读,想多读,成了学生的共同愿望。

二、丰富语言感受

文字语言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描绘刻画变化多端、气象万千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学生接受来自语言文字的刺激,其对课文有没有感受、感受是深还是浅都直接关系到朗读的效果。小学课文中的文字语言也大都富有形象性,学会把握语言的画面美、音乐美,对学生感受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教师不妨教会学生学会从文字包含着的形象中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进行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进而丰富语言感受,优化语言体验。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对美的语言的鉴赏能力。

例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中的这段话,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给我们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这种时间、空间、运动的感知想象,为我们营造了融合一体的丰富感受。只有学生对这些文字产生了具体的感受,并用自己的感受充实、丰富文字语言,就能为朗读准备恰当、扎实的依据,在理解、感受的过程中形成内心的“语流”。

三、把握文章感情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特定的态度分寸、感情基调,作为朗读者,要在理解、感受、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并把自己的态度感情融化在有声朗读中。

例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时,教师让学生边观察课文中的的插图,边听教师范读。教师那极富感染力的朗读,创造了一种自豪、幸福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可见,教师的朗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习得技能技巧

朗读是需要技巧的。学生在着重文本的基础上,赋予课文以技巧性的声音化,即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艺术加工,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出课文的基本精神,表达出课文的独特风貌。小学生朗读的技能技巧具体如下:

1.注意句子的停连

朗读中,在段落之间、语句之间、词组之间甚至词语之间,都可能出现声音的中断或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无论停或连,都是顺应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是任意而为的。

在具体教学中,对于停连教学可以从最基本的标点符号开始,从“,”“;”到“。”“!”“……”,反复练习,掌握运用气息的方法。到了中年级,主要教给学生词组之间的停顿,关键要把每一个词组连起来读。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停连。

一般来说,文章感情凝重深沉时,停顿较多;感情欢快急切时,连接较紧。有时,为了吸引听者的注意,还要主观地做一些停顿,如《荷花》中的“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一句,这里使用的停连方法突出了对大自然这位“画家”的钦佩之情。

2.留意句子的重音

在课文里,从朗读目的出发,有一些关键词句,而要在朗读中将其表现出来,需要强调或者突出,即重音。这是为了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上,深入作品的感情脉络中,去分析、把握重音的位置及其表达。重音的位置可以根据遣词造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例如,《触摸春天》中的“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停―伸―伸”,是小女孩的连续动作,朗读时此处需要重音,能起到突出作用,让人感受到一个充满灵性、情感细腻的小女孩形象。

3.理解句子的语气

课文除了整体的感彩之外,每个句子或句群也有属于它自己的高低、快慢、强弱、虚实的声音形式,即“语气”。语气的色彩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自然显露出来,或爱,或悲,或惧,或急,或怒,或惊,或喜,所有这些,经常是交错结合、结伴同行的。

在小学课文中,有许多对话描写中有语气提示语。例如,《陶罐和铁罐》“‘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一个“哟”,一个“!”,再加上惊讶的语气,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通过语气的强调,足以表达出文本的厚度。而对没有提示语的句段,要指导学生要有整体观念,承上启下,纵观全文,把握文章脉搏,“顺势而读”。

4.把握句子的节奏

在朗读课文过程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这是“节奏”的要求。基于小学课文的特点,可以把节奏分为轻快型、舒缓型、凝重型、高亢型等,有时一篇课文可能有多种形式的反复呈现,甚至是同一段文本,也能用不同的节奏形式来表达,以求达到不同的朗读效果。

例如,《慈母情深》一课,“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段关于母亲神态动作的描述,可以用舒缓、凝重的节奏形式来表达;后面“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可以用快速高亢的节奏朗读。这样,母亲的辛苦劳作、纯朴坚强定会深深地打动人心。

总之,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拥有独特体验。上语文课,学生要读正确、读流利,语感才能得到初步的培养,语言也才能初步积累起来。在日常教学中,要达成阅读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来,应充分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当然在学生朗读后,教师恰当地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激发朗读兴趣,指出努力方向,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

参考文献:

[1]刘淑明.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正确朗读课文[J].教育评论,2000,(5).

[2]李 静.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版),2011,(11).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谁来接盘宝能? 下一篇:“我要找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