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外资流入的负作用

时间:2022-10-02 01:28:47

化解外资流入的负作用

从排斥外资,到大力吸引外资,再到对引进外资战略的争论、反思,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对待外资的“三步曲”。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外资的大量流入也的确带来了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孩子留下,把洗澡水倒掉”。

――编者手记

资本流入的大幅增加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环境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1992年以来,外资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流入的国家,而且,私人资本流入约占资本流入总额的90%。2002年资本和金融帐户的资本流入达1283亿美元,2003年1至6月份为970.88亿美元。从资本流入结构看,1994年的直接投资(FDI)占资本流入总额约60%,2002年下降到41%;同期其他投资?穴除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之外的其他金融交易?雪比例则从36%增加到57%,但证券投资依然很低。

随着资本持续大量流入,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项目之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一,1997年至2000年期间,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大量增加,分别占国际收支顺差总额的63.75%、100%、80.29%和91.44%。但从2001年开始,资本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顺差总额的比例大大增加,2001年为63.44%,2002年为47.67%,2003年1至6月份为79.97%?熏经常项目比例则相应下降。其二,从错误和遗漏项目看,2001年以前,错误和遗漏项目均为负数,表明存在相当部分的资本流出是难以解释的。但从2002年开始则转为正数,由2001年的-48.56亿美元转变为77.94亿美元?熏2003年1至6月份为47.31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有大量的外资流入境内。尽管2003年下半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组织对外汇指定银行收汇和结汇检查中,并没有发现大量的投机性资本或短期资本大量流入,但由于存在本外币正利差,以及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影响,不排除仍有部分短期资本或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今后几年,如果本外币利率和人民币汇率机制不发生实质性变化,资本流入的势头仍然会延续下去。

资本流入并非越多越好

大量的资本流入弥补了国内资本的不足,并随之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知识、管理和制度,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资本持续大量的流入,对汇率和货币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稳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从1994年开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出现顺差(1998年除外),尤其是从2001年开始,“双顺差″的金额越来越大,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入持续大量的增加,加大了国内外汇市场的供求矛盾以及人民银行外汇干预的压力和难度。在长期大量买入外汇的情况下,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同时,通过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也日益增大。我们知道,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之和,由于基础货币具有使货币供应量成倍放大或缩小的能力,又被称之为高能货币,它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可以表述为: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上世纪90年代中以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金融机构,但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增加,以外汇占款为主要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也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1994年起,对商业银行贷款逐年下降,由1993年占其资产总额的70.3%下降到2002年的19.5%。但外汇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则逐年增加?熏从1993年的10.5%增加到2003年的50.22%。

2003年末,由于基础货币的超常增长,导致货币规模急剧增长,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幅度之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上面谈到,基础货币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外汇占款继续大量增加,2003年全年外汇占款增加1.15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增加6850亿元。尽管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些措施,但2003年货币信贷规模仍呈现出罕见的增长态势, 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

一揽子政策才能解决

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不平衡已经影响到货币政策操作,引致基础货币超常增长,导致货币信贷扩张,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建议采取限制资本流入的政策措施,以改善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但对此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外经济的不平衡(主要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国内经济运行不平衡的外在表现。因此,对外经济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以及资本流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仅仅依赖于对资本流入进行管理或者其他单一的政策工具是难以解决的,必须采取综合性的一揽子政策进行搭配,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

■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要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减轻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建立、健全严格而又可信的财政预算约束,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提高支出质量,最大限度地抑制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密切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作用,避免政策相互掣肘与效果彼此抵消,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组合,把握政策的合适力度与实施时机,进而保持经济系统的动态稳定性。

货币政策方面,要调节和优化货币信贷结构,合理引导信贷资金的投放,控制货币、信贷投放的过快增长;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发挥利率杠杠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逐步建立起本币政策和外币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充分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吞吐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平衡中央银行的外汇吞吐和国内货币投放;建立、健全货币供应量的监测体系,分析和预测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体系,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

■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促进进出口结构优化。

鉴于目前国内能源供给偏紧以及结构性矛盾加剧,可以适当限制一些资源性的粗加工产品的出口,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还可以缓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加大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以及资源性产品?穴如原油、成品油、天然橡胶?雪的进口。此外,利用外资方面,应合理引导外资的投向,严格控制开发区规模、制止一系列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的重复建设,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

■健全和完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监管机制。

智利的经验告诉我们,尽管对资本流入进行管制,但如果缺乏有效的银行监管机制,也可能引致货币危机。对中国而言,在货币市场方面,加快发展国债市场,变中央银行由被动地供应基础货币为利用市场机制灵活吞吐基础货币,以有效控制货币信贷的扩张;在现有资金市场的基础上,组建由中央银行调控的资金市场系统,包括短期拆借市场、融资券市场、短期票据市场以及贴现市场等,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市场工具调控金融市场提供基础;建立健全各类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积极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

强化金融监管机制,审慎监管金融机构,包括对资本充足率、利率、流动性、信贷和外汇风险的确定、定价和管理手段的规定等,使之能有效地与国外金融机构竞争,并承受资产价格频繁变化的影响。健全和完善统计监测机制,对各类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测,防范跨市场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选择好适当的时机,推进现行汇率制度的“退出”。

一般地说,当经济处于外部失衡状态时,选择适当的汇率制度安排,使其自动发挥调节的机能,有助于宏观经济快速地消除经济运行中货币的非均衡因素。因此,除了采取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外,还必须加快汇率制度的改革步伐,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度。

对于中国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稳妥地从现行的固定钉住汇率制度退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处理好:一是“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总体上良好,对外贸易发展有着持续的动力,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着良好的基本经济面以及理想的经济增长预期。因此,应积极主动地抓住有利时机推进这一进程。二是“退出”的步骤问题。这应该是有序的、渐进的,可以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这不仅可以增加汇率制度的灵活性,而且还可以传递一个信息,引导企业和外汇市场参与者正视汇率风险。

■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中和”干预。

从固定钉住汇率制度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转换的进程中,中央银行仍有必要运用货币政策对汇率进行调控,使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以及汇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但是,在汇率浮动区间扩大后,只要汇率在预期的区间内波动,中央银行就没有必要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完善对资本流入的管理。

必须明确对资本流入管理的目的。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看,不应一味地限制资本的流入,资本流入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限制或防范一些没有真实性贸易背景的短期或投机性资本的流入,尤其是要加强对资本流入后的结汇管理。目前,应完善相关外汇管理办法,加强对居民和非居民个人结汇、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以及其他外汇资金流入结汇的真实性审核,防止外汇资金大量结汇后进行投机性活动。

虽然我们不能放松管理,但也不能过分依赖资本管理政策,尤其是直接的行政性的管制,因为这不但会造成各种市场扭曲,而且还可能增加新的市场扭曲。

在对资本流入进行管理的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引导外汇资金合理流出的政策措施,以缓解资本流入带来的压力。

上一篇:如何将潜能变为实绩 下一篇:外国超市入境产生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