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谁决定

时间:2022-10-02 01:23:11

【编辑留言】2012年,中国最火的电视节目非《中国好声音》莫属。在数万参赛者中,好声音究竟如何寻找?优美的嗓音是勤学苦练,还是天生造化?

每一个歌唱家都必定经过刻苦学习的过程,但只有勤奋是不够的,天赋也是决定因素之一。遗传学家归纳了13种父母可以遗传给后代的生理特征,其中绝对遗传的就包括了肤色、体型和声音。

通常男孩的声音大小、高低像父亲,女孩的像母亲。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著名歌手王菲15岁的女儿窦靖童,小靖童说话时的声音虽然有点硬,但唱歌时嗓音却清脆悦耳,这可能是继承了王菲的声音基因。

硬件很重要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人能熟练的使用语言传递信息。要想让声音含有信息量,就需要吐字器官的表达。口腔、舌头、嘴唇、下腭等组织就构成了这一语言系统,其功能可使言语清晰。唱歌是更高级的表达方式,歌词更需要吐字清楚,甚至要做到字正腔圆,中国的京剧和美国的饶舌歌曲都有这种要求。

人们要发出声音,不仅是靠嘴,还要有一个复杂的运动系统。一是呼吸器官,即肺、气管、支气管和相关呼吸肌群,这是发音的动力来源。二是振动器官,通过喉内的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三是共鸣器官,由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连成一个形似喇叭的声道,产生共鸣。此外,胸腔也参与共鸣。通过共鸣,能够加强和放大声波,增强声音回响,使音色更加丰富,层次也更加清晰。

唱歌不是演讲,不是只要把歌词说清楚就可以的。嗓音的高低和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声带,它是把声音加工成音乐的核心环节。

音乐理论把人的嗓音一般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听起来明亮纤细,高声区发音很流畅,唱低音时声音较薄弱。女高音的发音基础在于唱女高音的女性声带结构短而薄,其长度一般在8-12mm。相反,男高音的声带构造比较结实,而边缘较薄,声音高亢、嘹亮。男女声音的差异在于声带的长度。男性声带比女性声带长,而且更加宽厚。因此,男声天生就比女声低一个八度音区。

会听才会唱

在辨识音调方面,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人天生就有辨识音调的能力,而另一些人则差一些,这也为前者创造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先天条件。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儿科教授简·吉特谢尔的一项研究发现,并非只有莫扎特才能很准确地分辨出一种声音是A调还是D调,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能力。而且,这种辨识音调的能力是遗传性的。

KTV里,总能遇到一些人拿着麦克风毫无旋律的乱吼,而自己却十分陶醉。这种五音不全,自己却浑然不觉的人,他们就患有一种疾病——先天失歌症。然而,这种先天缺陷既不是脑损伤或听觉丧失,也不是因为缺少音乐实践或音乐欣赏经验,而是某些大脑神经机制缺损导致的。其中一种神经机制是资源共享框架,即音乐和语言共享特定的神经机制。这种神经机制位于特定的大脑皮质及其神经回路,不论是先天缺欠,还是后天损伤,这部分都是身体不能自我修复的。一旦出现缺欠,患者对旋律和语言的表达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五音不全者大脑的白质厚度减少,灰质厚度增多。而且,另一些研究还发现,五音不全者右脑额下回和听觉区域的皮质比正常人要厚。根据这些研究资料可以得出结论,多数五音不全者大脑皮质存在异常,如神经元的不正常迁移,可能损害右脑的一些神经通道,从而造成这些人对声音不能正常判断,因而难以唱出好声音。

另外,通过磁共振扫描,五音不全者大脑的弓形纤维束比正常人少。而且,他们右侧额下回与大脑听觉皮质的联系出现异常。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脑的右侧额下回与大脑听觉皮质的正常联系,是决定一个人唱出好声音的前提条件。

苦练有效果

嗓音比起外貌更不容易识别,因为它们只能靠听觉或极少监听设备来分辨。所以迄今为止,对嗓音的遗传研究并不深入。但是,由于发音需要嘴、腭、鼻、肺和声带等器官协同工作,这些器官的大小,肌肉力量的发达程度,以及共鸣腔容积是否宽广等,都会影响到发音。这些要素也会体现到遗传中。

吉特谢尔研究小组挑选了一些特别的受试者进行研究,这些受试者和他们的亲戚都有音高分辨能力。研究人员同时提取他们的血液,对其DNA进行检测,以确定音高分辨力是否真的与基因有关。实验证明,在人的染色体上已经查到了与分辨音高能力相关的DNA序列,这些基因就是辨别绝对音高的基因。

有先天性失歌症的人,可能永远不能成为歌唱家。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嗓音也具有后天因素,这就是对发音的训练和对音高辨识能力的开发。音乐才能并不完全是天生的,环境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些人可能有这类遗传基因,但是,如果小时候没有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他们在这方面也表现不出更多优势。同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遗传基因,通过从小就开始的训练,也可以开发一个人的音乐才能。

事实证明,受父母遗传影响的嗓音如果不美,可以通过后天的发音训练而改变。嗓音条件并不优越的人,通过专业、科学和刻苦的练习,也能发出优美的嗓音。

上一篇:基于分形可变维度条件下原油价格预测分析研究 下一篇:基于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