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2-10-02 12:56:37

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文章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探讨并分析了在民办高等教育教学中引入目标管理,构建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体系及其实践途径的可行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目标管理体系;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65-02

中国高等教育自从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后,其规模迅速超越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育人模式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各高校均结合自身特点,不遗余力的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以期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真正体现现代大学的应有职能。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新形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力推进转型发展和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1],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将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合,使经营计划的贯彻执行建立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把职工吸引到经营活动中来,是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将目标管理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合理的确定工作目标,可促使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达到管理的预期目的。因此,构建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

一、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

坚持依据“做好顶层设计、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主体管理、分类量化考核”原则建立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体系,着重强化过程管理、强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责任管理[2]。

1.建立职能部门联动,院系、教研室、教师三级管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都应该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来展开。在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体系构建中,由教务处牵头,其他职能部门实时联动,齐抓共管,建立院系、教研室、教师三级管理。(1)学校对院系实施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院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转型发展和落实质量监控的主阵地。可依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指标,对院系各项工作实施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根据“横到边、纵到点”的指导思想设定目标体系具体内容。依据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设置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与管理等指标;依据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设置教学改革与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百”工程等指标,对院系教学中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量化。各项指标均按照“明确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性”的原则提出明确的量化标准。 (2)院系对教研室实施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教研室是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落实各种政策与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层堡垒,强化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功能会极大限度的提升管理效能。院系对教研室实施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要强调精细化管理,将学校最终确定、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依据岗位设置、人员定级等逐级分解到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教研室、教学科研团队,甚至个别指标直接分解到教师本人。而且,对教研室完成目标情况、教研室活动情况等建立可量化的台账,纳入教研室主任考核指标体系。(3)教研室对教师实施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教师是落实教学任务和转型发展的个体,是创新性开展工作的主体。教研室对教师实施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培训工作量、教学文件质量、转型发展的程度、参与教研室活动、教师互相学习听课、创新创业教育参与情况等所有的工作要有明确的目标体系及可衡量的量化标准。尤其是针对教师违反教学纪律的情况制定严厉处罚措施和帮扶政策,以鞭策每一位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育人水平,传递正能量。

2.评价体系的构建。(1)评价原则。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是一种总括的、模糊的考核,只能反映企业员工的性质特点。定量考核可有效避免定性考核导致的印象判断、经验判断,但定量考评往往存在一些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从而会忽视某些质量特征,使得考评不完全。所以,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可对管理对象的绩效做出全面、有效的评判。(2)积分规则。坚持“达标得分,不达标零分,优秀加分,良好折合分”的原则;坚持“基本分和累加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实事求是集中决策”的原则。例如,同一项目在同一年度获得不同等级立项、评价或奖励的,按最高等级计分;在后续年份获得更高级别立项、评价或奖励的,按实际情况补差。跨单位、跨学科联合或协作取得的计分项目,由项目牵头单位(牵头人)按照各单位承担的工作量,确定各单位得分。(3)考核结果的应用。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结果,评定各教学单位目标完成情况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的结果列入各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并作为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考评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由校领导约谈单位负责人,限期整改。

二、目标管理体系的实践

1.制度建设。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一个科学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更一个是及时纠偏、动态调整的过程。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制度先进,事半功倍。

2.执行过程。(1)目标任务的确定与下达。目标办根据转型发展工作方案、学校年度工作要点等确定的目标任务来初步确定学院目标任务,主要包括基本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和转型发展目标任务,采用“三上三下”的模式由学校与各教学单位商讨确定。各单位依据目标体系及本单位的年度目标任务拟订《目标任务书》,交由目标办审核审定公示,最后由教学单位负责人与校领导签订《目标任务书》。(2)目标的实现过程。各教学单位以目标为导向,制订实施方案,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教研室为主抓手,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着重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以实际行动实现教师个人转型发展,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注重强化过程管理,要求目标的实现过程要以学生培养和发展为根本;要求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标准收集过程材料,建立对应电子档案。

3.评价过程。应坚持平时全面督查、定时专项检查、年终集中考查相结合的督促考核机制,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将院系自评和管理部门考评有机结合。平时对各项目标的完成加强指导与督察,以便及时纠偏,提高完成效率;对一些阶段性的工作和成果(如学期初、期中教学检查等)进行定时专项检查;年终对其他大部分工作及成果进行集中考察与验收,做出被考察单位的最终评价。同时,还应采取措施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可用度和权威性。如考评前,对参与评价的工作人员进行目标考核专题培训,对各教学单位提交的所有数据进行多次审改、反复核实,全校公示;考评过程中,建立小组分项负责制(同一小组负责同项指标的考核),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考评结果经组长讨论确定后进行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监督与和质询。

三、目标管理体系的预期成效

1.目标明确,明显提升管理效能。以目标为导向是目标管理法的本质特点。明确且切合实际的目标是提高目标管理效能的前提保障。实施目标管理,可全面厘清教育教学改革和转型发展工作思路,系统制定明确且切合实际的目标,并据此目标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合力,以实现目标为动力,坚持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一手抓转型发展,管理效能可明显提升。

2.以人为本,深度激发教师潜能。以人为中心是目标管理法的本质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办学以教师为主,均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起点,所以目标实现者的素质培养力度及潜能开发的深度尤为重要。在目标的导向作用下,全体教师积极申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进工厂、下企业锻炼,改革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入探索专业与产业对接、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途径,强力推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提升实践育人能力,教师的潜能可得到深度地激发。

3.精准发力,物化成果。以成果为标准是目标管理法的基本评价准则。一个合理的适用的目标可以预期一个成果,瞄准目标,精准发力,目标的完成过程就是成果的创建与物化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睿t.德鲁克目标管理体系初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21-24.

[2]戴艳.论高校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53-56.

上一篇:煤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 下一篇:浅谈PBL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