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晨读对韵》,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

时间:2022-10-01 10:39:37

依托《晨读对韵》,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可以借助综合实践,将课堂上的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改变国学学习方式,体现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创造性。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经典国学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韵文,经典诵读,语文素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热爱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传承国学经典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国学经典在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经典诵读放在显著位置,并且对各个学段的“背诵优秀诗文”作了定量规定。

经典诵读,不仅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为了有效开展诵读活动,有必要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变机械枯燥的死记硬背为灵活多样的触类旁通。

一、动笔动口,鼓励学生抄韵文。

指导学生学习《晨读对韵》的过程,也让我对《晨读对韵》的编者丁慈矿以及韵文有了新的认识。韵文古已有之,它充分体现汉字表义的特点,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大都包含韵文,作者精妙的构思与流畅的韵文相得益彰。以对对子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对课,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其内容就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作对联。它实际上是―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训练,同时也包含了修辞和逻辑等训练的因素,商友敬老师认为这种训练“有趣有情有益”。许多精彩的对韵,让人过目不忘,有时,为了对出一个佳句,人们搜肠刮肚而一无所获,直到偶然所见而茅塞顿开。往往越沉浸其中,越觉得韵味无穷。对课反映了一个人思维的广度和语言积累的厚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学习对课的记载。当然,二三年级的学生初学韵文,以识字、积累为主,循序渐进,逐步感受韵文的精妙。

起初,我准备给学生每人打印一份完整的《晨读对韵》材料,后来觉得还是让学生动手摘抄记录更好。这样的话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循序渐进,养成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二、见缝插针,联系教材学对韵。

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按照每周一篇的进度安排《晨读对韵》的学习,利用早读和语文课前几分钟,朗读背诵。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根据学习情况开展过关竞赛,期末测试中也安排了对韵的内容,学生兴趣盎然。有些内容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但不妨碍背诵积累。

三年级下学期,我有意识结合课文教学,鼓励学生整理运用所学的韵文。比如在教学《少年王勃》时,我带领大家回忆《晨读对韵》中有关才思敏捷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下笔即千字,读书倾五车”、“笔扫龙蛇字,胸藏锦绣词”、“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等句。在学习叶圣陶的《荷花》一文时,学生轻松找出了“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风含翠绿娟娟净,雨红莲冉冉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与荷花有关的韵文。这是这样的教学环节,架起了课内外衔接的桥梁,学生学习《晨读对韵》的劲头更足了。本来是每周抄写一则韵文,有的学生感觉不过瘾,自己抢先从网上下载并背诵。

在诵读完全部韵文的基础上,我开展了一次“寻找韵文里的风花雪月”的活动,让学生整理其中出现的有关风花雪月的句子,并且找一找分别是和哪个词语相对仗。学生七嘴八舌,发现在“雨打对风吹”、“杏花雨、杨柳风”中风和雨相对,在“风餐对露宿”中风和露相对;在“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中,风和水相对。而关于月的韵文,则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等句。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韵文对仗,答案很灵活。

三、融会贯通,师生一起对韵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经过近一个学年的抄写、朗读、背诵,对韵文有了一定的积累,不少学生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结合对联,古诗中的对偶句,给学生作了浅显的讲解,让他们知道韵文要求上下句词义相关,平仄相对。并且了解一下自己名字中的平仄变化,学生来了兴致。我让他们从对人名入手。班上有个学生叫“周敏”,学生首先对“赵晨”,说因为这两个人是好朋友,我提醒他们对韵文要注意词义,学生说对“周阳”,因为都姓周,我告诉他们对韵文要避免上下联重复,学生想了半天,说可以对“许捷”,因为敏、捷意思相关,读音有变化。接着我又出了一道人名对:金鑫。学生说:“可以对:石磊。”我表示赞赏的同时,问他们:“周围没有叫石磊的呀,能不能在同班同学中对一个?”很快有学生想到了,可以对“江淼”。其中“江”也是水的意思。

对完了人名,我让学生对地名。我们家乡有个登月湖,学生想到了阅江楼、招贤寺;家乡特产是雨花石,学生试着对了水月寺、云雾山。最后我让学生练习对成语。学生往往依葫芦画瓢,对个八九不离十。我出千山万水,学生对地久天长、万紫千红;再出按兵不动,学生对裹足不前;我出望梅止渴,学生也能想到见贤思齐,画饼充饥。

四、厚积薄发,打造韵文阅读史。

经典诵读,不仅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儿时的记忆和积累,可以提高语言文字修养,可以加深对历史与传统的理解,可以加强道德素养与文化教养。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诵读经典,就是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打下中华民族的底色。正是在和韵文的朝夕相处中,学生体会到汉语言的博大,感受到韵文的芬芳。

“两岸花木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我觉得用这幅楹联来比喻小学生韵文启蒙学习是很合适的:如果我们能将韵文学习向生活延伸,不仅拓宽综合实践的实施渠道,而且能感受汉语历久弥新的活力,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