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悠游 嵩口古镇

时间:2022-10-01 10:36:51

千年悠游 嵩口古镇

永泰嵩口是一座千年古镇。至今留存的明清古民居多达一百二十多座,古镇内处处布满了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壁画、雕刻,记载了千年来的文化民俗。街上不乏一些上世纪50年代的商铺、民居。在街道上漫步,犹如行于旧照片中,让人神思恍惚。

在福州与泉州交界的地方,大樟溪缓缓流淌,滋润了两岸的青山,也滋润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嵩口镇就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在嵩口有一座土黄色方形的寨堡,这就是当地人叫做“尾寨”的万安堡。万安堡的外墙上布满了交叉的枪眼,这是寨内的居民用来抵御匪患而设的。万安堡建于咸丰年间,占地约4000多平方米,外墙全部用上土下石围建,厚约2米,内为木结构。如今堡内搭建了较多的房屋,显得拥挤而又凌乱,就连住在里面的居民都说:“这么破的房子,有什么好看的哦。”

据说在1932年,第十九路军有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在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从上海被调往福建清剿红军,曾驻扎该堡,当时许多战士仍满怀抗日激情,念念不忘雪国耻报家仇,在古堡的厚实大门两旁的青石板上用毛笔写下了四行标语,左侧为:抗战到底,还我河山;右侧是:倭寇不除,军人大耻。由于年久销蚀,又有居民堆放大量杂物,如今只依稀可见一个“人”字。

下新厝又名述善堂,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其建造者林天培,曾在济南府的山东布政使司任职,生性慷慨、乐善好施,给子孙后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宗亲中学子能人辈出、人才济济,最鼎盛时常住人口近三百。它的女儿墙上依旧可以看到当年屋主治家的理念,西侧的格言是宋学家张载的“六有”: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东侧的格言是老子学生文子的“六欲”: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

在嵩口120多座古民居建筑中,下新厝的四合院造型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其大门的轴线与房屋的轴线垂直,且开门较小,体现了屋主的低调性格;在古厝正座的后部,左右有两眼井,井口一为圆形,一方四方形,井沿用全石凿成,据说这叫做日月井,与闽西南一带土楼中的阴阳井不同的是,这两口井都是用于饮用的。

距离下新厝不到百米的距离就是端公坂厝。据资料显示端公坂厝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房间,建筑格局为外埕、内埕、正大厅、天井、下书院、横厝、门楼、雨水井等。

嵩口镇的古建筑中,以天后宫为古寺庙之最。天后宫紧邻嵩口老街,老街以青石条与河滩的圆石铺成,短短不足百米却有着两家银行的旧址,人们依然在这里穿行,老街静静地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古镇,街口的牌楼正对着大樟溪,溪水在这里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妈祖娘娘的天后宫就建在这溪边街畔,默默地保佑着从这里登船上岸的来往学子商贾。

如今从天后宫所在的南岸到芦洋寨所在的北岸一座正在维护的大桥连接了两岸,码头上已是横舟野渡了,宫前闲散的老人看着嬉闹的孩童、跳广场舞的大妈,给古老的渡口注入了活力。

在溪的对岸就是芦洋寨所在的芦洋村。当地人把卢洋寨叫做成厚庄,距今约300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有108个房间,为明末清初陈埔陈氏十六世公德美为族人避匪患所建。

据说,建造堡寨时,每当基础完工准备建造上部土墙的时候,东南角的基础就会崩塌,工匠头是当时嵩口地区有名的砌石师傅,技术好但很自负,常以“小鲁班”自诩。遇到这种情况,不但东家愁眉不展,就连这个 “小鲁班”也无计可施。一日,他梦见一僧人走到跟前,没有开口说话,只是抬头望天低头看地,后双手合什而去。“小鲁班”醒后赶紧手捧一柱香火,对着北方连磕九个响头,从此,基础再也没有跨塌,工程进展得非常顺利。

从芦洋寨的正门平台俯瞰,不远处有一座宽大的白墙黛瓦的民宅,那儿就是整个嵩口镇保存最好的古民居典范下坂厝了。

下坂厝又叫用坦厝,占地5000多平方米,为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92年)当地富翁陈上珍(字用坦)所建。建筑结构及内外装修都非常讲究。屋顶飞檐翘脊,屋内木刻、石雕、泥塑、彩绘、壁画精美绝伦,整座建筑较为完好,这在福州地区都实属罕见,具有很高的人文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

正大厅神龛前的四扇屏风篆刻着三国故事,如今被盗了两扇,从剩余的两扇屏风来看,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十分精美。据说更有一套12扇镏金屏风,用黄花梨雕刻而成,屏上镏金镂空雕琢,历200多年的岁月,依旧图清色丽,花草虫鱼、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向世人诉说着遥远的故事。十二扇围屏融书法与雕刻于一体,造型美轮美奂,展开时金光闪闪,富丽华贵,令人叹为观止,为陈氏镇宅之宝。为防被盗,这十二扇围屏已被族人收藏起来了,无缘得见。据住在这里的老人家介绍,厝内梁、柱、脊、檐上的雕刻,是当年建厝时从长乐请来的雕匠祖孙三代雕刻近30年而成,堪称古厝中的瑰宝。

古厝内的两口日月井,水质甘甜,当地的酒匠特意跑到这里来取水酿酒。据酿酒的老先生说,这里的水是全嵩口镇最好的,他酿的酒虽然看起来很像福州地区常见的青红酒,但是却是叫做老红酒。在井边各有一个石盆,据说是当年用坦公用来“洗钱”的,因为勤俭,家中积累了大量的钱币,时间久了就有钱币上长了霉点等,一段时间屋主就把钱放到这个石盆内洗干净再收起来,由此可见用坦厝主人的富庶。

芦洋厝往西北方向是东坡村,据说其所拥有的古民居数量在嵩口镇位列第一,但我们在寻访中却没有找到,甚至连资料上查到的用金厝,当地人也表示从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我们只能抱憾而转向了玉湖村的恭恩厝。

恭恩厝在嵩口镇的西南方向,可以从芦洋寨路口对面的村道前往,或是回到镇上再过去。恭恩厝又名紫山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据考证,是清代爱国文人、古典名著《说岳全传》的增订者金丰家族所建。古厝坐南朝北,为三进土木结构,左右各有一座横厝,中间用防火墙隔开,外面有厚实的夯土墙将它们围在其中,布局合理,讲究科学,这在当时极为先进。

据介绍,横厝有六个过水亭穿墙而过,有拱形木门,门板厚重,既防盗又防火。亭有美人靠,是人们休息纳凉、茶余闲聊的场所。旧时古厝前后有个四千平方米的花园,四季飞花满院、绿柳娉婷。厝内还藏有一张虎皮,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有只猛虎入园咬伤一位女子,后人们到端公庙求神问卜,按神谕所指而绝此虎患。

走在古镇,轻抚那苍老的石墙、静听林间的鸟鸣、默想当年的繁华,用写在老街牌楼上的“群贤毕集”这四个字来形容嵩口镇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如果嵩口只有古民居,是担当不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样的称号的。除了160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外,人文上的成就才是这个地方灵魂的所在。

上一篇:概念汽车简化碰撞仿真模型建立方法 下一篇:商洛市核桃栽植现状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