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规范用药

时间:2022-10-01 10:01:05

帕金森病是老年病中典型的锥体外系疾病,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是继脑血管意外、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之后,严重摧残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因其一些病症常常与脑意外后遗症或老年痴呆等有较多相似之处,常有混淆,致使该病的检出率和及时就诊率比较低,规范用药知识普及也远远不够。 1.药物治疗必须遵循“长期、精准、个体化”原则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不可逆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鉴于病因的特殊性、症状的复杂多变性及药物的特异性(即某药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各不相同)和还有药物疗效的“有限性”,故必须长期、精准、个体化用药治疗,才能控制症状、改善愈后,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同时减少家人的负担。

帕金森病治疗之初,医生为了确定患者是否能适应抗帕金森病药物,往往会从“小剂量”开始,医患双方都要认真观察,记录患者的反应、病情变化,以及时调整用药,直至取得最佳疗效。一段时间后(一般三四个月) 如患者能适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医生便会逐渐加大药物剂量,直到发挥较大疗效。如早期“小剂量”用药因种种原因而效果不明显,患者不可贸然认为“无效”而换药,应与医生多沟通,由医生决定增加药量。 2.用药应有详细记录,定期进行医生随访,不断修改“用药方案”

笔者曾多年参与“药师下临床”活动,有患者反映服药几年后,发现药物的疗效减退,有的是原有已被控制的症状(如两腿打颤、步履蹒跚等现象)有所抬头,或出现新的症状。患者自以为对药物已有“耐药性”,向笔者咨询“今后如何用药”?导致上述种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疾病不断“渐进性”发展的结果。正是帕金森病病情“渐进性”加重,导致药物疗效的相对下降。对此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调整用药,或联合用药、或加大剂量。患者千万不可自作主张,擅自加大药量,否则可能加大不良反应,诱发危险。 3.每天服药时间应相对固定,还需要调整饮食配合

不要忽早忽晚不规律,绝对不可漏服药物。应正确掌握“服药时机”,如国内公认的最佳药物美多芭,应在“空腹时”服用,否则会影响其吸收,降低疗效。所谓“空腹”,即餐前1小时或餐后2~3小时。 用药期间,必须调整饮食,如食物的成分和烹调方式,特别是高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鸡蛋和牛奶等),会影响左旋多巴、美多芭的吸收,应在药物完全吸收后再食用,即“交叉使用”,两者间隔3小时以上。

上一篇:“运动成瘾”不可取 下一篇:奥运后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