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品人茶境

时间:2022-10-01 09:36:07

品茗品人茶境

作者简介:曹呈燕(1986—),女,汉族,山东新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民俗。

摘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茶”的剖析阐释,挖掘茶文化的蕴涵,探究作品中不同的人对茶的不同喜好,感受与讲究,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人品或性情。本文是从民俗的角度来看待《红楼梦》中茶文化的作用,茶文化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对人的精神境界,意识形态亦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茶;茶文化;品茶;品人;茶境

一、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的国家。茶不仅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有句俗语说“家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充分说明了茶与中国人生活的紧密相关。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

《中国茶叶大典》解释茶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文化形态的总体。围绕茶及利用它的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均属于茶文化的范畴。1

二、《红楼梦》中关于茶的描写

《红楼梦》谈到茶事的有300多处,内容牵扯到茶类、水品、茶具、茶礼、茶俗等方面。作者曹雪芹在开卷中就说到“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用“香销茶尽”为荣宁两府的衰亡埋下了伏笔。在整个情节展开过程中,不时谈到茶。

(一)茶具

饮茶品茗是一种综合艺术,品茶之时也品具。要想获得饮茶的良好视觉效果,获得至上的艺术享受,饮茶的器皿也很重要。茶具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又与时代风气相关。茶具可以分为很多种,从采茶用具到饮茶用具等等,名目甚多。《红楼梦》这部书中对茶具的描写让人惊叹。

(二)茶俗、茶礼

《红楼梦》里描写了许多中国的民俗,其中有很多饮茶的礼仪和习俗,作者描写随意,却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特色的饮茶风俗。如袭人的母亲接袭人家去吃年茶,晚间才得回来。(第二十九回)我国春节“吃年茶”、“吃年酒”的风俗历史悠久,至今流传。《帝京岁时记》记载:“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2

如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段话是我国传统的茶俗的生动体现。因为有句俗谚说:“女子不吃两家茶。”这就是吃茶和婚嫁的关系。自古婚姻被看作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基石,因此婚姻的长久性和稳固性就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行聘时要送上雁作为礼物,象征并行、忠贞等意。随着茶的普及,茶逐渐取代了象征美好感情的大雁,成为下聘时的最好礼物。因为古代种植茶叶都是采用播撒菜籽的方法,而不是移植茶树,因此人们希望出嫁以后的女儿能够像茶树一样,在丈夫家里落地生根,从一而终。如果女人改嫁,就是“吃两家茶”,是要被看不起的。明王象晋《茶谱序》中就说:“茶,喜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3

宝玉祭奠晴雯时,读毕《芙蓉女儿诔》,“遂焚帛奠茗”,以茶供来祝祭亡灵,寄托自己的情思。这是当时的以茶祭祀的风俗描写。梁武帝曾有诏曰:“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单设果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4

(三)《红楼梦》中写茶的诗、对联

《红楼梦》中的人物生活在“诗礼簪缨之家”,他们从小读书识字,文化水平颇高,笔下的诗句也都是空灵婉转,别具匠心。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此处经元妃改为潇湘馆,这两句展现了一种闲情雅致。“烟尚绿”本意为“茶沸热时,有绿烟”,喻指潇湘馆“翠竹遮映,疑有绿烟。”5

三、不同人的不同饮茶方式:贾母与刘姥姥

贾母与刘姥姥,一个重情趣,一个重理趣,这是由她们不同的饮茶习惯与生活方式决定的。在栊翠庵,贾母让妙玉“把好茶拿来”,“妙玉亲自捧了一个小茶盘,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这一问一答,道出了贾母对茶性的熟知。古人认为六安茶最适合老年人品饮。刘姥姥则一口吃尽,还说“再熬浓些就好了。”引得众人皆笑,可见刘姥姥对饮茶这方面是多么的随意,倒也实在。

四、妙玉论茶与水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是曹雪芹极力描绘的精彩片段。从这里面的描述看,妙玉是精于茶道的,对饮茶的茶具、泡茶水,以及茶叶都是很讲究的。“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6。这里谈到了选茶、择水、配器和品味。

(一)茶具的选择

妙玉“天性怪僻”,茶是她寄托思想和情感的物质载体。妙玉在用茶招待贾母一行时,将茶具分为三档:给贾母的是精细绝伦的名品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的是颁瓟斝,给黛玉的是杏犀盉,而给宝玉的是绿玉斗,后又改为整雕竹根的一个大台,给众人的是一式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如此配器,是精于茶艺的一种体现。在平常人,饮茶只不过是解渴之道,妙玉则是把饮茶提升到了艺术唯美的境界。

(二)水的选择

妙玉对茶叶、水质、炭火、茶具以及炙茶、煎茶、点茶、分茶诸茶艺刻意讲求,使味觉、嗅觉、视觉都得到了最佳享受。

袁枚认为煎出一壶好茶,要具备三个条件,就是茶好、水好、火候好。烹煎茶的水以贮藏的天然泉水、雪水为佳,“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至于烹茶的火候,他认为“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变矣。”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说宜茶水品“清轻甘洁”。7

当妙玉将老君眉捧与贾母,“贾母接了,又问‘这是什么水’,妙玉道:‘这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后来,妙玉又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招待黛玉、宝钗、贾宝玉。古人认为,雨水和雪水是天泉,能免除污染,是最好的洁净水,最宜沏茶。8“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黛玉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便冷笑说黛玉。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妙玉对水的研究,甚至说苛刻,还有她这方面的知识是多么渊博。林黛玉竟然尝不出这不是旧年的雨水,而是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尝不出这个茶水,就被妙玉称为“大俗人”。林黛玉向来被认为是清高之人,是脱离于尘世之外的人,竟也被称为“大俗人”。透露出妙玉所选之水的纯净,更透露出煎茶用水“清轻甘洁”的传统审美。

(三)心性高洁如仙

妙玉是道教之人,道教讲究的是虚静的心境。在与茶的关系上,道家注重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道家崇尚清静无为,远离尘俗,返璞归真,来达到生活的自在逍遥。他们从饮茶这种生活的常事中寻找到了养生之道,并把自己的闲适无为的心态融入茶事之中。茶性蕴含着茶品,茶品与人品相联系,茶的自然本质特征渗透到生活领域,表现了妙玉对生活的理解,进入到精神世界,就展现出了妙玉高洁的境界。

陆羽《茶经》指出,“茶味至寒,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津。”古代的文人们饮茶特别注重环境、氛围和人品。9明代的冯正卿在《岑茶笺》中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中有“一无事”,“二佳客”,妙玉和宝黛钗在饮茶时间与对象上是很合理的,但黛玉却犯了“七禁忌”中的“主客不韵”,也许黛玉对茶的研究不如妙玉,但她毕竟是不合时宜地问了那么个很低智商的问题(在妙玉看来)。如明·许次纾《茶疏》中“宾朋杂沓,止堪交错就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醉。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育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费火。”一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只能在一起饮酒,而只有志同道合、谈话投机的人在一起饮茶才能品味到茶的真谛。10

五、结语

其实茶事并不玄妙,说平凡也平凡,说高尚也高尚,如同中国人的性格,随性自然,不拘一格。茶叶至清,它体现的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浓缩着中国人宠辱不惊、知足常乐的处世哲学。饮茶不像饮酒,要人多方显热闹,热闹正是饮茶所要规避的。古人认为饮茶人少为贵,有了与自然的交流,即便是一人独饮也不觉冷清。正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安贫乐道正是茶的内在精神。至交好友,灯下品茗,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最好写照;汉字中品茶的“品”字就是三个“口”字的叠加,活脱脱描画出三人围炉而坐的生动场景,多嘈杂的混乱场面,都不会丧失品茗的雅趣和情调。11(作者单位: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安徽和县善厚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盖文.茶艺与调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第17页

[2]刘雪坚.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民俗卷.[M]辽海出版社,2006,第57页

[3]王静悦,张玉春.经典名著解读中国古代民俗(一).[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第117页

[4]堵军.大自然与民俗民风.[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第23页

[5]徐复.古汉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第931页

[6]曹雪芹高鹗/原著舒芜/前言李全华/标点.古典名著普及文库—红楼梦.[M]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87,第310页第四十一回

[7]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第138页

[8]姚国坤、王存礼.图说中国茶.[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第181页

[9]陆羽.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第63页

[10]刘彤.中国茶.[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第145页

[11]丘淦清.说茶论水话健康.[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2007,第193页

上一篇:对现代社会伦理问题的分析 下一篇:单位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适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