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时间:2022-10-01 08:27:5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对学生应用开发、研究、科学咨询和技术转换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不同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应建立在旨在培养中高层职业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捷径。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历史悠久,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国外主要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校企合作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普遍明确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由于受传统的“研究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如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何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了目前最受关注的两个关键问题,目前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定位模糊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主要类型。如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文章论述的中心内容。

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他们要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面向社会、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

根据目前学术界对人才类型的分类标准,人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技能型人才(即操作型):是具有本科以下高职高专教育水平,主要是由高职高专培养,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的技术操作人才,他们主要活跃于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

应用型人才一般是具有本科教育水平,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类人才。他们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规律原理转化成直接运用于实践,是具有相当的智力含量,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形式人才。

研究型(即理论学术型)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他们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大多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育水平。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它具备专业+专长:专业是指应用型人才应掌握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专长是具有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工作的专门能力,指有专门应用能力,而专业一般是指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开发、产品试制、技术指导等专业基础知识。应知+应会:应会是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即应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要求动手能力强,实际工作能力强,应知是指应用型人才应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背景知识,具有更广阔的工程背景知识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比技能型人才要高。

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本科高校普遍明确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但国内大多数本科高校、特别是那些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定位模糊问题,尚未真正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课太多,专业课太少;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教学过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培养目标模糊,容易走上理论型、专才型的老路。如何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提出重点发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本科教育是解决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模糊问题的有效途径。

2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2.1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捷径。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的途径一般是产学结合、顶岗实践,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建合作办学,打开校门,走出去,请进来,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打破封闭式办学模式,实行“近距离”办学,“定单式教育” ,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所实施教育的组织原则和运作流程,大多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它们都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凸显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是应用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校企合作,企业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还要提供一定的师资培养方案,确立紧密型关系,提供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各关键岗位做好了人才储备,提高了招聘的有效性,优先获得了最佳的人力资源。

当前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是制约应用型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本科院校在理论教学方面师资比较充足,但在应用职业能力训练方面往往由于设备资源、条件、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不足而受限制,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满足技能训练的要求。企业选派职业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增加了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捷径。

2.2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同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在重点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应立足于高层次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应用,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具有承担职业实践工作的较高能力。本科应用型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只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职业道德好、职业技能强的人才才能赢得社会的欢迎,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学以致用。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不同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应建立在旨在培养中高层职业人才的培养。本科院校在基于本科人才理论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课程进行职业培养改革,并进行专业改造,使得课程设置和专业更加能适应市场需求,更加具有职业应用能力。进行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职业岗位考察和搜集,了解企业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确立人才标准,聘请企业骨干一起打造适合该专业的优质教材,并按照学生基础和接受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年度和学期计划,做到前后连贯、承前启后。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突出增加职业岗位教学环节,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理论基础、专业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3 国外主要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历史悠久,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国际主要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校企合作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3.1 日本的“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模式。2006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也称为“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其写进了新修订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同时配合修订了《中小企业劳动力确保法》,以确保政府对实施“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的中小企业及事业团体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实施“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的中小企业及事业团体,凡招收年轻人予以试用,可以获得“试行雇用奖励金”。②按照《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的规定实施“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招收年轻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可以获得“能力开发助成金”。

3.2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标准化”模式。该模式是一种由政府主导、学院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并统一制定教育和培训标准,融合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与职业教育培养标准,强调终身教育培训,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AQF)均融合了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与职业教育培养标准,通过整合职业教育和行业培训标准,使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3.3 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其特色是教学计划中交替安排工作学期、学习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通过工作学期理解学习学期所学理论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工序,掌握生产技能。同时英国实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4 德国的“二元立法制”模式。德国的“二元立法制”模式校企合作的关键点是国家通过立法使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办学模式。德国有《职业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职业学院法》规定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监控校企合作,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免交部分国税。“双元制”的一元是学校,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为院校设立实训场所,负责学生职业技能的专门培训。一方面,企业按给予职业学院财力支援的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院校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

3.5 美国的“半工半读模式”。美国《国防教育法》、《帕金斯法》规定,学校可以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新生入学后,先在学校学习半年,然后到企业进行两个月左右的实操训练。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及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进行工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岗位技能,与学校共同评定学生的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学生到毕业前半年再返回学校集中学习,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4 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借鉴

4.1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完善,政府高度重视。政府高度重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的关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日本有《职业教育法》、《职业训练法》、《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中小企业劳动力确保法》,德国有《职业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美国有《国防教育法》、《帕金斯法》等等。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环节上,这些国家都有法律法规的指引和约束,包括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及实习生的劳动报酬等等,政府通过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鼓励,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保障工学结合渠道顺畅,依法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

4.2 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校企合作主要矛盾体现在企业的期望值和学校期望值相冲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企业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学校的社会效益难于体现。要解决这一矛盾,学校、企业和政府要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其实质就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活动的展开以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的目标应是“三赢”和“四满意”,即学校、企业、学生均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和学校四方面都满意,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处于主动地位,是合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学校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4.3 总结建立自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每个国家和地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讨都总结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模式,可以借鉴国际先进职教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我们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高级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它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社会声望,对降低人才培养成本等方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间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特长是指学生有在某一行业工作的独特能力,是发挥其特长体现,是学校培养人才量体裁衣发展的结果,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和学生本身的天赋及素质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点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化的专业方向、应用化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产学合作。

参考文献:

[1]陈万江,肖霞.经管类学科实践教学的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3]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4]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彦锐.论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6).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 (项目号:GD11CGL12);广东金融学院2011年校级教改课题(项目号:JY2011B14)的资助。

上一篇:中美酒店与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模具技术专业课程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