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民:“五笔”写就人生

时间:2022-10-01 08:05:45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在IT业刚刚兴起的时候,从中关村刮起了一股王码电脑的旋风,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席卷全国,在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社会中掀起了一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重大革命。

十几年过去了,尽管在以后有人相继发明了多种汉字输入法,但输入速度没有一种能超过五笔字型。提 起五笔字型,人们自然会想起它的发明者王永民。

王永民告诉记者,他的五笔字型的发明,是一个长达五年,逐步精雕细刻的漫长过程,五笔数码的发明,来自一个美丽的邂逅。

故事发生在1998年的秋天,那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秋天,一个载入他生命史册,永难忘记的秋天。

一天,王永民从北京乘飞机去新加坡。过海关通过安检时,一位小姐看了他的护照后立刻站了起来,说:“王教授,见到您真高兴,请给我签个名吧!”王永民也很高兴,拿过笔给她签了名,并问她:

“你会五笔字型?”

“当然啦!”

“一分钟打多少字?”

“我要是用双手打,一分钟能打120个字,要不然能在这儿上班?”

“那你用双手打好了。”

“教授,您看,一手拿着护照,一手要打字,怎能打得快?您要是再发明一种用数字键、单手打汉字的输入法该多好!”

“啊!这不容易!我研究好几年了,至今还没有突破。”

“您还能研究不出来?谁信!”

“我感觉到这是用户的呼唤!”王永民说。

他由此下决心加快进度,一定要解决用数字键打字的问题。事实上数字键输入更加困难,用26个字母键输入成千上万个汉字,已属不易,被称作是“举世称难”。而现在要用10个数字键输入同样多的汉字,岂不更难?

多少年来,也曾有过一些把汉字“数字化”的设计。要么不好学,要么重码太多,总得来回翻页选字,根本不是“编码法”,而是“选字法”。效率低,不便应用,无法突破这道难关。

那天王永民上了飞机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摊开资料,开始向汉字数码化进军了。空姐见这个老学究满头大汗,忙不迭地一会儿送水,一会儿送毛巾。

王永民在飞机上紧张地工作了5个半小时,仍然找不到一种能简单地将汉字编成数码的方法。他累极了,打算告一段落算了,对汉字的数码化,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差点认为这是一个无法攻克的癌症。

据王永民介绍,在汉字中,“足”字旁的字有上百个,鱼字旁、竹字头、虫字边的字都是几百个,传统的办法是按部就班地,挨个儿顺序输入汉字的每一个笔画。你看!光一个“鱼”字边就有8个笔画!你打了8下,才刚刚走到“鱼塘子”边上,“塘子”里边有200多条鱼,要你去编号区别,还得打多少下键?平均没有十几下,找不到你要的“鱼”!这就是抓“鱼”的困难啊,这就是汉字数码化的困难!而且,绝大多数汉字,都带偏旁部首,也都得打好多下才能找到“感觉”,进入“状态”!

直到晚上8点半钟,广播说飞机开始下降了,王永民仍欲罢不能,怅然若失。

拉开窗帘,王永民将脑袋靠在冰凉的玻璃上降温,使劲地睁大眼睛向飞机外边望去。累啊!想消除一路的身心疲劳,低头弯腰五个半小时,得舒展一下了。

向谁诉说呢?向飞机外边望去。上边是满天星斗,下边是新加坡的一城灯火。“飞机在哪儿,什么高度,我不知道!我,王永民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反正只看得见天上和地下,天地之间什么都虚幻了,都不存在了!”

就在这时,王永民头脑中一个灵光闪现。啊!这不就是一条硕大无比的‘鱼’吗?只看见‘上边’和‘下边’,中间啥也看不见!王永民激动得突然站了起来。飞机窗外的景象提示了他,只能看见‘最高处’和‘最低处’,别的都无关紧要了。

“这不正是告诉我,对于‘鱼’字旁来说,应当抓住它的头、尾两笔,也就是第一笔和最后一笔吗?别的都无所谓了,都可以丢弃了啊!以前我们打8个笔画才能输入一个‘鱼’字旁,才能走到‘鱼塘子’边上;现在,只要鱼头和鱼尾,即‘鱼’的第一笔和最后一笔,一共两笔,只用两步,就跨到‘鱼塘子’边上了。这就有效地减少了击键次数。只要把‘鱼’字旁以外的‘剩余’部分,也打上‘头、尾’几下,就可以给所有‘鱼’字旁的字编个‘数字代码’,‘抓两头带中间’,这一下就快多了。”说到这里,王教授激动得摘下眼镜,哈哈大笑起来。

“其它汉字也一样,凡是可以‘一分为二’的字,都先‘一刀两段’,分成 ‘首部’和‘余部’,‘首部’不管多大,都只要‘天上’(第一笔)和‘地下’(末一笔)两个码。这就使得汉字的编码大大简化,易学易用。这正是五笔数码的关键,是技术核心。没有‘首部只取头尾两个码’这个发明,就没有五笔数码。”

然而,这个已年过60,瘦瘦的,戴着眼镜的“半个农民”,近年来在“村”里很少露面。因此,有人说王永民已离开中关村,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村里人”,是这样吗?

在时代洪流面前,王永民觉得自己仅仅是一个很渺小的弄潮儿。而中关村是一个有识之士、满腹经纶、身怀绝技的人施展才华的舞台。

1986年,王永民来到了中关村,与四通的王缉志在黄庄的一个小平房里没日没夜的工作。作为老村民的王永民对20年来中关村的风风雨雨十分了解。

王永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中关村人应该是一个动态群体,不一定是那些在中关村土生土长的人,也不一定是那些在中关村安家立业的人,而是那些处处维护中关村的人。

其他和王永民一样资历的“老中关村人”已经不多了,他的很多思路实际上和潮流不相符合。例如王永民不参政,不认为公司一定要做大做强。”

王永民共有王码输入法专利、微电脑专利和民用科技声译笔、防空气污染输液器、磁颗粒黑板等发明专利52项。一个有着这么多专利的人怎么会不愿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呢?

“中国的现状,农耕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混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奇特的社会,也是一个浮躁的社会。IT行业很多人也很浮躁,所以IT行业就有很多‘洪秀全’式的人物。”

王永民是一个十分冷静和善于思考的人,他一直在分析和总结这些人的成败经验。由此制定王码公司的行为准则为“爱国、务实、创新”。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闭关自守’,王码要做一个‘智者、务实者、干事者’。

五笔数码被攻克以后,虽然王永民可以选择在深圳、上海等产业环境更为优化的地方建立产业基地,但是为了给家乡做“一些事”,最终他选择在河南鹤壁市建立信息产业基地,生产可打汉字的王码鼠标。

王永民说:“这仅仅是王码信息产业的一个启动项目。以后我们还会把我的其它几项发明也放在河南进行产业化。河南养育了我,我是喝着家乡山沟里的白河水长大的。

上一篇:王选:选择成就梦想 下一篇:杨元庆:缔造联想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