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你所期待的终会成为事实

时间:2022-10-01 08:02:07

帅气的外型,犀利的言辞,一针见血却又不乏幽默的点评,让刘同在《职来职往》这一广受大学生关注的职场选秀节目赢得了超高人气。但对于刘同来说,这只不过是外在因素,骨子里,是因为他在当下中国这个充满各种“阻碍”的环境下,演绎了一个丝逆袭的故事,依靠自己的努力,从北漂蚁族华丽转身为上市公司高管。

味十足的高富帅

11月15日,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团委举办了一场讲座。那天晚上,北京的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雨,北风肆意呼啸着,寒冷侵入肌骨。但在清华大学的五教102室外,一群学生因为场内爆满无法入内,打着伞围着门外,安静聆听他们渴望许久的声音,全场持续2个多小时,中间无一人离场。

那是刘同的专场讲座。

讲座进行到一半时,刘同开始头冒虚汗,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坚持下去,但没想到几分钟后忽然感到有些头晕目眩。为了能让自己进入正常的演讲状态,他不得不停下来,并且非常抱歉地说想暂停一会。原来他是为了按时赶到讲座现场,刚完成手头的工作就开始往清华赶,都没有来得及吃晚饭。在坐的大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零食。刘同边吃边讲课,还不忘中间调侃几句:“看吧,这就是真正的丝!”

第二天一大早,我拨开刘同助理的电话,确定了采访时间和地点,可是总因各种事物缠身(刘同身兼数职: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坦白讲》节目主持人,《最佳现场》记者团资深记者,中国教育台职来职往达人。工作以外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写作,从04年至今出版了4部小说3部职场励志书),几次更改时间。

等刘同步履匆匆赶到此前约好的光线传媒的酒吧里时,他手里正提着刚送来的外卖。一盘辣椒,一碟米饭,一碗汤,这是刘同的午饭。“真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不介意我边吃,边接受你的采访吧。真是太忙了,好多事儿。”坐在我对面的刘同,身穿黑色大衣,极显瘦弱,脸上无妆,“丝”劲儿十足,完全不是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那副“高富帅”的模样。这样的形象,这样的开场白,太出乎我的意料。而当我们进入真正的采访状态时,我又发现,之前对刘同所有的道听途说都不是真实的刘同。

十年职场生涯尝尽人情冷暖

2004年,因为心中的不甘,刘同从湖南电视台辞职,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不过,刘同当时来北京并不是为了工作,而是希望在北京读研究生。但因为英语成绩差一分,他并没有如愿以偿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去尝试找工作,却没料到,这一脚踏出去便再没有回头路,十年职场生涯,他尝尽了世界人情冷暖,也收获了自己人生丰硕的果实。

开始闯荡北京时,刘同的第一份工作是娱乐记者。环境的陌生,资源的匮乏,老板的不信任,每每都引来老板毫无来由的破口大骂,让刘同在职场初期受尽了折磨。工作前三个月,他天天做噩梦,经常梦到自己被老板开除。这样的工作环境和状态让他几度产生离职的想法,但一想到自己每个月要交房租要吃饭,再加上朋友的劝说:如果在一家公司做不够1年就跳槽,社会是不承认你有工作经验的,他便会告诉自己:忍忍吧,等到一年后自己变得强大的时候再离开。

不少公司都会存在老员工欺负新人的现象。辞掉第一份工作之后,刘同应聘到光线传媒做起了节目策划。初到公司,刘同如同许多公司新人一样,受到同事们的排挤。刘同做的节目需要后期包装才能发片,负责包装的同事看刘同是个新人,便毫不留情地说:“片子太多,不给你包了,以后你的片子我也不会包。”面对同事的欺辱,刘同无言以对,走出机房的那一刻,刘同止不住掉眼泪,他不明白为什么同事这样欺负新人。幸好,一位非常欣赏刘同的领导及时帮刘同解围,拿着他的作品去找包装负责人,指着负责人的鼻子说:“以后刘同的片子必须包,不包都给我滚。”此后,刘同在公司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排挤。

没有了排挤,刘同原以为以后就可以顺利开展工作了,但随着工作做的越来越多,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在光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同听到的评价几乎全都是负面的,他表现得挑头和积极,别人就会说他急功近利抑或另有所图;表现得开心和散漫,别人就会说工作态度不好。这些质疑和负面评价常常让刘同很困惑,每天都特别郁闷,用他的话说“想死的心都有了”。

刘同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即便是每天的工作忙到深更半夜,他都不会忘记这项“工作”。在那段最郁闷的日子里,他试图通过写日记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每次写完之后他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开导自己。慢慢地,他发现每天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有一个根源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根源问题,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他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工作中,当他再听到别人对他的批评和质疑时,他不会像以前一样郁闷和困惑,因为他已经特别清楚地知道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别人说的对的他会特别感谢并努力改正;别人说的错的,他也不会在意。

在光线传媒的六七年中,刘同变换了大概10 余个岗位。这基本上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再加上公司愿意给他各种尝试的机会。当他做编导的时候,别的编导都在编片子或者写稿子,而他干完自己的活儿,就去跟组织大型活动的人交流,他跟那些人聊天,问他们当天晚上的会要怎么做,有哪些亮点,自己要怎么做新闻才适合。当听说别人要做活动的时候,他就会在前期与他们沟通,比如说建议他们怎样做,然后他就可以做一条什么样的新闻。这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精神和勤奋努力让刘同对每个岗位都非常地了解,对工作的流程和岗位的职责了熟于心。凭着这股干劲儿,刘同在光线传媒稳扎稳打一路直上,从节目策划到艺人关系部总监再到电视事业部营销总经理。

十年倏忽而过,如今的刘同不再是当年那个被别人欺负就哭的脆弱男生。公司内部,刘同已经有了自己管理的小广告公司,他自己管销售,自己管宣传,自己安排会,自己拍电影,广告公司在刘同的管理下,收益颇丰。2011年10月刘同晋升为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朋友说他的事业已经到了顶峰。但刘同说自己还要继续奋斗,一刻都不会停下。

我一定会红

《show大学》:在您没出名之前,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红?

刘同:想过。读大四的时候,我在一所高中当过一段时间的语文老师,非常奇怪,我和同学们沟通毫无障碍,同学们都特别喜欢我,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将来会红。我每次跟秋微姐(作家、主持人)打电话谈人生谈理想的时候,每次谈到未来要干嘛,结尾都是:姐姐,我们一定会很红的。不管她说什么打击我的话,我都不理她。

本来中间有几次我以为自己会红,第一次就是上快乐大本营,我觉得自己可能会红,结果没有。后来上了一次《以一敌百》,我打败了99个人,我以为我自己会红,结果也没有。再后来职来职往开办,一开始他们根本没有请我,我是主动找他们谈的,毛遂自荐,最终通过了。其实我更想说如果你有非常强烈的信念的话,你就真的可以一直朝那个方向靠近。

《show大学》:在没有参加职来职往之前,很少人知道刘同。我们知道你曾经的名字叫刘童,为什么要改成刘同,是因为刘同这个名字可以帮你转运?

刘同:改名字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红”,那个“童”常常会让别人觉得我特别小,特别幼稚。现在我31岁,我是29岁改的名字。我也有过担心,当时我已经出了5本书了,如果改了名字,别人就更不知道我是谁了。后来仔细想了想,还是改了,反正现在也没人知道我是谁,书卖的也不是很好,改名字不会有什么影响,没准会转运呢。改完名字后,很多朋友都用别样的眼光看我:“刘同竟然还真的豁得出去,敢把以前的成功全放掉。”改名字这个举动给人的感觉是:刘同没有那么“小孩”,他其实还是挺有胆量的。没想到改名字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的小说《离爱》拍成了电视剧,开始参加职来职往,又写职场书,这几年一直都比较顺利。

工作、写作跟玩一样

《show大学》:工作这么忙,有时候忙得都吃不上饭,如何同时做得了两件事(工作和写作)?

刘同:这两个事情对我来说就是平衡感。如果只有工作没有写作,或者只有写作没有工作,两个事情都做不成。我每天发生的工作,我用文字记录下来,那种感觉特别好。两件事情互相夹持,我非常享受。

《show大学》:可不可以理解工作是为了赚钱,写作是为了娱乐修养身心?

刘同:不是。工作能赚钱,但如果你一直喜欢一个爱好的时候,你会发现爱好也能赚钱,其实我的工作和写作对我来说都是爱好,写作和工作是融合在一块的。我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工作跟玩一样,写作也跟玩一样。所以,我一点都不觉得累。如果有人能像我一样把工作和爱好结合的这样走运的话,他一定会特别开心。

《show大学》:现在你的事业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非常令人羡慕。毋庸置疑,您是一位非常努力的人。但是光有努力还不够,很多人都非常努力,但最后所取得的成绩不尽人意。我想知道除了努力,您还有什么特质让您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刘同:我把自己看的特别低,从来都不觉得什么是我应该得的。一个把自己看的特别低且努力的人,没有人能伤害到他。这十年来,我一直都是这样。所以,我也一直认为“把自己看的特别低”是我取的今天这些成绩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培养兴趣 引导探究 下一篇:那些年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