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就是有问题的课堂

时间:2022-10-01 07:58:31

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就是有问题的课堂

摘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老师提出问题,这不符合新课程、新理念。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上如果没有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问题;学生;教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44-01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有人把这种教学模式比喻成"打乒乓球",真是形象极了。新课程、新理念倡导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尽可能少问,把问题留给学生。

1.让学生自主提问题

让学生自主提问题,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在备课时给学生留有空间,在课堂上留有时间,而且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提出问题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理获得解放,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探索、交流、创造、展示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观察与思考。

2.问题由教师设计

欲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那里来?一方面由学生自己提出,另一方面由教师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探究的空间。

2.1 从内容上设计。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们首先把圆柱模型的侧面沿高切割展开,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然后简单地分析长方形与圆柱侧面各部分关系,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圆柱的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这一问题当属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当即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随之,学生进入了探究的氛围。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说:"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那么侧面展开图就是个正方形"。又有一个学生说:"假如我们不沿圆柱侧面的高切割,而是斜着剪开,那么,得到的展开图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通过学生的探究,我们就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试想,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得简单一些或教师自己说出,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效果。所以,教师设计问题须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2.2 从形式上设计。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出一些发散和探究类问题。从问题牵涉的内容去看可以分为如下四种情形:

①判别类。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断,典型词语有"是不是、对不对"。如: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

②描述类。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或说明,代表性的用语有"是什么、或怎么样";

③探索类。针对事物产生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等加以阐释,惯用词语有"为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或"你认为怎么样"等;

④发散类。主要是问题的角度、方面或领域、头绪多,一般在两种以上,常用词语有"除此之外,你能有什么方法、你还想到了什么、你的观点还有那些"等。这类问题的特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渠道或答案不唯一。

3.学生合作讨论问题

在讲质数、合数时,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是不是质数?学生讨论时,有的说是,也有的说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让学生看书或讨论。学生对质数的概念领悟了,正确答案也就知道了。

又如在讲圆的对称轴时,有学生说,圆的对称轴有三条、四条,还有的说六条、八条。众说纷纭,不爱动脑的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莫衷一是。这时,如果用一张纸剪成一个圆,叫一个学生折,其他人注意观察,实际操作后,学生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此,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加深了理解,从而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无论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还是教师设计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利无弊的。因为你的课堂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4.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提问题,教师要绝对尊重、信任、关心每一位学生,同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表达能力较差,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每每出错,而有时说出的话能让你哭笑不得。这时,教师要大度,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牛头不对马嘴,或荒唐可笑,也不要批评、指责、嘲笑。教师应鼓励、呵护学生的积极性,给予理解。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每每因为你一句不经意的批评而致其永远关闭心灵之窗。"五个指头有长短"。对学有困难的所谓"差生",更要注意关注、关心。

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学生口算"23+11=35"。老师评价说:"很好……",如果这个学生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你也许会毫不思索地说:"你的答案错了。"如果让你针对这位老师说句评价的话,你怎么说?你也许脱口而出:真是'',看不出'很好'在哪儿?可这位老师说:"很好,你已经与正确答案非常接近了"。 看!这就叫人性化的纠错,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是对学生个性的保护!这叫宽容和理解。

这里我再举一例:一位六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铜丝长80米,铜丝比铁丝长30%,铁丝长多少米?一位女同学是这样板演的:80×(1+30%)。教师评讲是说:"这么简单的题还应该错吗?"然后很气愤地用红粉笔重重地划了一个“×”,继而就叫另一位学生说出正确答案。那位女生面红耳赤,只到下课都未抬头。我想如果他(她)能像上例中那位老师那样,也许情形就大一样了。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宽容,要允许学生出错。不是有人把错误比作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吗。

总之,数学课堂上如果没有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2] 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3] 单中惠《教育小语》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 马云鹏《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章志光 《心理学》 (第三版)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微 下一篇:数学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