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价格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01 07:19:18

要素价格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分析

【摘要】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对要素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要素的供给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不得不面对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的局面,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分析了要素价格变化对中国的出口总量、出口结构、出口贸易方式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要素价格 出口总量 贸易方式 出口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量不断增加,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年均增长18.1%。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出口迎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年均增长28.9%,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过去出口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要素价格低估所产生的成本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要素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能源为例,2007年的消费量为265,583万吨标准煤,为1978年的4.65倍。生产要素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逐渐推进的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使要素价格出现了不断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这将不可避免地对出口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研究要素价格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要素价格的变化趋势

经济学中所讲的生产要素通常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四大类,本文把生产要素分成劳动、土地和资源三大类。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利率并未市场化,利率受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没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劳动、资源类生产要素价格虽然短期内有升有降,但长期的趋势是不断上涨的。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的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32元,增加了7.2倍,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7%。就资源类价格变化而言,2007年中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为1986年的6.08倍,而2007年产品价格指数仅为1986年的3.54倍,资源价格的上涨速度快于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

由于过去长期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严格的户口管制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前毫无节制的生育政策,使农村产生大量过剩的劳动力供应,因而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和城市工人同工同酬,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只能获得低工资,依靠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所产生的低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种情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正在改变,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在2008年之后,年满18岁的适龄劳动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持续下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将逐步消失。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资源对工业的发展及其转化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源价格市场化的改革一直严重滞后,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日益突出,对国际要素市场依赖性加强,国内部分稀缺要素价格迅速上升。通过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缓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二、要素价格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1、中国产品总体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速减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价格改革滞后,要素价格低廉,环保收费标准偏低且征收不到位,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产业出口产品价格偏低,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特别是入世以来,要素价格偏低导致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外贸顺差过大的重要原因。以纺织业为例,我国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毛纺产品是英国、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8到1/5,印染产品是瑞士同类产品价格的1/4,丝绸产品是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5,化纤产品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1/3到1/2。在我国劳动生产率并不高于甚至低于国外相同行业的情况下,国内外同类产品价格相差如此之大,直接说明了我国产品由于要素价格过低所导致成本方面的巨大竞争优势。正如前述,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对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必将逐渐丧失。与此同时,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以及国际市场容量的有限性使得出口的高速增长势头必将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2、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放缓、外资企业对出口贡献将降低

在中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业快速向中国转移,外资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78―2007年这30年间,中国的出口总额从97.5亿美元上升到12177.8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从1978年接近0到2007年的6953.7亿美元,2007年外商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1%,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

然而,外资大量涌入的原因是中国企业的利润率较高,根源于要素的低价格,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率水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2005我国食品加工制造业、鞋帽制品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产业利润率分别为6.6%、15.91%、10.88%和12.73%,明显高于同期4.91%、11.2%、7.82%和10.11%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工原料及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的产业利润率分别为19.54%、7.35%和17.53%,也高于同期10.14%、7.1%和15.34%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高利润必然吸引外资的大量进入,这种情况将随着我国要素价格的逐渐提高而得到根本改变,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将放缓甚至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外资对出口的贡献也会逐渐降低。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906亿美元,增速为13.6%;国有企业出口2572亿美元,其他企业出口3807亿美元,增速分别为14.1%和27.9%,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更是在近年来首次超过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出口的贡献正在逐渐减少。

3、我国出口的贸易方式将发生重要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不断扩大的同时,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形式的加工贸易一直高速增长,而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明显偏低以及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与同期美国和日本的工资水平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其平均水平的4%左右。中国劳动供求状况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健全,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必将大幅度上升,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也将大幅度上升,这将使在中国加工制造的工缴费上涨,中国加工贸易的优势将会逐渐丧失,加工贸易的比重也必将逐渐下降。实际上,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6626亿美元,增长22.9%;加工贸易出口6752亿美元,增长9.3%,两者增速均出现回落,但加工贸易回落速度远大于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方式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200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比重首次超过加工贸易。

4、出口产品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要素与资源长期的低价格,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一直较大,特别是劳动密集性、资源密集性产品比重过大。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和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完成,中国劳动密集性和资源密集性产品的成本优势将消失,出口总量和增速均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将会持续增加。

三、应对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的对策

在当前内需短期难以快速增加的情况下,维持稳定的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部分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素价格市场化是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有必要兼顾要素价格市场化和出口两个方面。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1、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随着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劳动密集性、资源密集性产品的成本优势必将消失,要维持较大的出口规模,必须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中国出口增长从“以量取胜”转变到“以质取胜”的轨道上来。这需要我们加大研发投入以加快技术进步、加大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以迅速增加人力资本。此外,还要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经验,加快技术引进工作,迅速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际上,和自我研发相比,走技术引进之路,可以让我们少走重复研究的弯路,尽快解决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燃眉之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应创造条件,提高利用技术的吸收能力,充分利用国际技术溢出。

2、适度控制要素价格上涨速度

尽管要素价格长期上涨趋势不可更改,但在上升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针对要素价格上涨的不同原因,采取措施适度控制,减缓要素价格上涨速度,以减少要素价格上涨对出口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于工资,由于我国劳动力的供需即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新增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完成,工资上涨不可避免。工资上涨将提高加工成本,使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速度降低、工缴费上升,不利于出口增加。因而,在建立和谐社会,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兼顾工资上涨可能对出口产生的影响,把工资上涨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

对于资源价格上涨的局面,不外乎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经济增长过快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结果。二是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造成的,这是资源价格长期低估后的正常回归。三是我国资源短缺,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加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低下。

当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深化,世界资源市场价格在不断走低,我国外汇储备数额巨大,这种形势下有利于我们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现在和将来资源的议价能力。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尽快实施更大规模的资源储备制度;其次应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参股、控股国际上大型的资源生产企业;再次应该适度联合国内企业,避免各自为战、造成恶性竞争,提高议价能力;最后应及时根据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抓住当前有利形势,签订长期资源采购合同。

【参考文献】

[1] 韩民春、樊琦: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相关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

[2] 刘刚: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初探[J].宏观经济管理,2005(7).

[3] 孔庆峰、陈蔚: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贸易实践中适用性的经验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4] 傅京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我国贸易模式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6).

上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研究 下一篇: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及调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