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的绘画“听”得见

时间:2022-10-01 05:32:54

让儿童的绘画“听”得见

摘要:儿童的绘画是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它既是儿童情感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同时,儿童的绘画又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透过这种语言,能使我们聆听到儿童的心声,走进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进行交流,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绘画;情感 ;交流;评价;欣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23-01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美术课在学校的地位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也积极让孩子参加校外美术兴趣班,这都说明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了认可。但令人担忧的是在评价儿童的绘画时,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仅仅停留在儿童绘画的表面,而忽视了隐藏在显性的绘画中儿童所诉说的精神内涵。鉴于此,我们不仅仅让儿童的绘画看得见,更应该让儿童绘画“听”得见。因此,倾听儿童的绘画语言,使我们与儿童真正的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了解儿童绘画情感表现的特点

儿童绘画中的情感表现是稚拙的、天真的、简单的,他们通过表象、言语及符号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首先,儿童以夸张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作为表现情感的媒介;其次,儿童还通过直觉表现情感;再次,儿童绘画具有表现性。儿童绘画情感的表现性并不像大师级的艺术家有那么的写实,他们稚拙、歪曲的线条,并不是他们有意识去追求的,而这就是儿童所谓的艺术创造。这种不受限制的、天真、甚至可爱的绘画形式也是不能被模仿的。像毕加索那样毕生追求的那样,儿童绘画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语言。怎样能很好的倾听儿童的绘画语言,走进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首先要对儿童的绘画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走出对儿童绘画评价的误区

在儿童绘画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以专业的角度去看待最后的成果,要求儿童绘画的构图、比例、色彩等,以达到所谓的教学质量。常常按照自己预想的成果去引导儿童绘画。而家长更是经常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绘画作品,甚至以攀比的心理衡量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能力的差别。以这样的发展趋势,很难想像儿童绘画到底能带给儿童身心发展多少益处。正确的评价儿童的绘画,不仅对儿童的美术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儿童绘画解读出更多的东西,尽可能感悟到孩子内心的想法。他们可爱的表现欲,以及天真的话语,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我们应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善用激励保护原则;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儿童画,学会倾听孩子的画;用支持、肯定的态度去评价儿童画,激发孩子表现美和创造美热情。

三、如何聆听儿童绘画的情感表达

儿童绘画蕴含着思想、活力和愉悦,谱写着个人成长的历程。我们要明确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每个孩子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具有艺术气质和修养的个体。因此,美术教育不能泯灭儿童创造的个性,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是和儿童有着密切关系的教师和家长。

在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摆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和专业的知识素养。对于儿童学习绘画过程中的习作也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而不应笼统地给予消极的批评。打破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不损害儿童积极性和独创性的前提下,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杨景芝老师的“日记画”的教学形式,就很有创新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画画的兴趣,更锻炼儿童持之以恒的耐心,通过借鉴发现孩子进步很大,孩子能结合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创作,画面更有生动感。在课堂上每次留出时间让孩子展示自己的画,讲解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感所想,发现孩子的情绪都变的比较活跃。整个班级的氛围变得非常融洽。另外,教师要非常注意儿童绘画能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可能和先天的素质或者家庭背景有关,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

在家长方面,儿童的早期教育受家庭影响较大,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家长不要有太多的自尊心和功利心。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很多家长有时候没有耐心和孩子交流。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学会看懂儿童绘画。多倾听孩子的表达意愿,儿童画出的线条、色彩、形象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同的儿童画,画面的形式语言是不同的,每幅作品都有独特的视觉效果。每一幅儿童绘画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儿童内心世界的故事。评价儿童绘画作品时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美术作品中的亮点。学会聆听儿童的绘画语言,与孩子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儿童绘画是艺术教育的净土,儿童的内心更是一片纯净的世界,儿童绘画表达的是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让我们以最诚挚的态度和关爱,去欣赏儿童绘画。我们不能仅仅让儿童绘画看得见,更应该让儿童绘画“听”得见。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

上一篇:创意经济时代中“老字号”品牌的文化资源开发 下一篇:试论“搜尽奇峰打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