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01 05:06:38

52例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6-0036-01

【摘 要】 目的 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2例支原体肺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支原体肺炎35例(67%)以刺激性干咳为表现,8例(15%)阵发性咳嗽伴少量痰,8例(15%)顽固剧咳,5例(10%)喘息,5例并发肺不张,3例伴少量胸腔积液,32例(61%)发热。心肌损害4例,所有病人咳嗽2周以上。结论 支原体肺炎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易被误诊,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 儿童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之一,目前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据报道其呼吸道感染的阳性检测率达80.6%,轻症感染较多,临床体征不明显,易致咳嗽迁延,部分病人出现喘息。现对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52例支原体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童支原体肺炎52例均符合肺炎的诊断标准,男34例,女18例,男女之比为1.9:1,年龄3~12岁,病程2~5周。

1.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同时做血分析和胸部X线摄片,心肌酶谱,心电图等。

1.3 临床表现 30例(58%)急性起病,起病初至就诊平均6天,以刺激性干咳为表现同时伴发热,热型多种,其中稽留热15例(29%),不规则发热12例(23%),弛张热3例(6%),发热时间4~10天;另22例(42%)起病缓慢,起病至就诊2~4周,以流涕、乏力、食欲差为前驱症状,逐渐出现咳嗽,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有时伴呕吐,呈百日咳综合症。

1.4 肺部体征 38例(73%)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10例(19%)肺部可闻及哮鸣音,4例(8%)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5例(10%)右中肺呼吸音减低,叩诊浊音。

1.5 并发症 5例(10%)并发肺不张,3例伴少量胸腔积液。4例心肌损害。

1.6 实验室检查 该52例患儿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均阳性。血象分析正常35例;白细胞总数

1.7 胸部X线摄片检查 18例(35%)两肺门周围模糊影,12例(23%)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10%)局部网状结节影,10例(19%)局部实变,密实或磨玻璃样改变;4例(6%)右中叶肺不张;3例肋膈角变钝。

2 治疗与转归

入院后在病原学未确定之前予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等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病原学确定后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辅用维生素K1治疗。疗程2~3周,用药平均2.5天左右热退,4天咳嗽减轻,1周左右肺部罗音消失。22例缓慢起病患儿在门诊有一部分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间断治疗,但因疗程不够,咳嗽时轻时重。所有病人治疗2周后复查胸片,43例(83%)炎症完全吸收,3例肺不张于6周后完全恢复正常,8例(15%)仍有肺纹理增粗。

3 讨论

根据MP微生物学特征,凡能阻碍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支原体无效。本院病人多见于年长儿,男多于女,主要为肺部炎症改变,临床表现多为咳嗽迁延不愈,肺部体征较少,X线胸片阴影明显而体征轻微,两者不一致,是支原体肺炎的特征表现[1],可出现多种并发症。给予青霉素及头孢唑啉效果不佳,部分缓慢起病病人在门诊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效,但因疗程不够,病情时好时坏,经确诊后上述病人治疗2~3周均获满意疗效。故对临床上反复咳嗽,迁延不愈的病人要考虑是否为MP肺炎,应予相应的检查。本组有5例病人表现为反复咳嗽发作,类似哮喘发作。据报道MP感染不仅是肺炎的主要致病原,而且与哮喘密切相关[2-3] 。故对反复发作哮喘的病人,经抗感染及哮喘阶梯治疗无效的病人要考虑是否存在MP感染。上述病人大部分血象正常,少数血白细胞偏高或偏低,提示支原体感染血象没有特异性改变,有同时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治疗时要同时予以相应的治疗。在婴幼儿喘憋性肺炎中,一部分为MP感染所致[4];本组有5例病人合并右中叶肺不张,上述病人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要考虑是否为MP感染所致,应尽快查明病原,并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静脉给药时辅用维生素K1可以减轻其胃肠道反应,但必须在确诊MP感染、足疗程的治疗下才能治愈。

参考文献

[1] 陈荣华,陈树宝等儿科查房手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5.

[2] 鲁继荣,邹映雪.儿童哮喘发作与呼吸道感染相关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3,41(4):294.

[3] 林娜.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分册,2003,30(1):46.

[4] 陈宾.婴幼儿重症支原体肺炎2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4):234.

上一篇: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