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时间:2022-10-01 04:50:39

学具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 要】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学具的使用符合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可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突出数学本质,是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形成“问题解决”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学具 教学效率 合作意识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颗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一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三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结合起来,是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俩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1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一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在平均分三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根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吧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行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的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词灌输的局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

四、使用学具,有利于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是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 1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吧1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通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的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得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的训练 下一篇:浅谈电子电工的教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