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接力

时间:2022-10-01 02:48:49

本期“深度”栏目的主人公是一批年轻人,风华正茂,正值当年。能够聚在一起,缘于他们共同的身份——包装企业的第二代掌门人。

改革开放30年,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他们往往成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代名词,这里就有这批年轻人父辈的身影。当初父辈带着一家人,或是亲戚朋友打下“江山”,开垦着国内包装行业的荒地。斗转星移数十载,昔日的英雄已近迟暮之年,到了要交出指挥棒的时候了。

于是,子女继承了衣钵,被推向了台前,成为了包装行业里的“二代”。因血缘纽带维系的企业传承,总会留给人无尽的猜想:猜想“二代”能否接班、猜想“二代”接班后的表现、猜想“二代”带领下的企业将走向何方……猜想的背后,有质疑,更有期待。当“75后”甚至“85后”的新生力量,遇到传统的包装行业,他们的碰撞可能是南橘北枳的尴尬,也可能会给企业转型带来一抹亮色。

目前在包装行业,这样的权力移交正在大规模地发生。本期我们聚焦“二代”,听他们讲述接班的那些故事。关注他们的成长,也是关注包装行业的未来。

传承的苦衷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二代”们,未必就情愿沿着父辈铺就的道路走下去。来自上海外贸界龙集团有限公司的费屹豪起初并没有打算回国,而黄金也是在与父亲“讨价还价”一番后才接手常州世纪金岳包装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二代”包装企业家更是言称“不会再让子女接班”。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二代”包装企业家的心声,但从他们的顾虑中,我们感受到了包装企业传承的苦衷。微利、辛苦、繁琐、低端,这些看上去并不光鲜的字眼,频繁地出现在了“二代”企业家的口中,这就是他们对包装行业的印象,不情愿接班也便成了理所当然。面对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行业,“二代”企业家的热情很难被点燃。之所以最终接班,多半是出于子女的责任,不忍心年迈的父辈奔波于商场。与其说是他们幸运地获得了掌管企业的大权,不如说是被迫开始了企业家的生涯。

包装企业的“二代”们,大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海外留学的经历使他们能够用更前沿的视角打量国内包装行业的发展。“国外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这样三级厂遍地开花的状况”,“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还十分不健全”……上述论调的出现,让我们察觉到尽管接班的初衷有多种,“二代”包装企业家们已经开始在比较和思考中为包装行业寻找出路了。

“二代”接班,是包装行业发展的印记,其中的苦衷和阵痛,也将成为撬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杠杆。

转型的一代

包装行业的“二代”们究竟应该循规蹈矩地安稳接班,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机会成为“创二代”?

父辈辛苦打下江山,子女却对别的领域兴趣更浓;父辈以传统行业起家,子女却更想尝试新兴产业。观念的冲突,注定了包装企业的“二代”们不会像父辈一样,做个“拼命三郎”挣点辛苦钱,他们更期待能够利用所学所见,给父辈的企业输入新鲜血液。

抛开上述主观因素,营商环境的改变也不允许子女全盘照搬父辈的模式。父辈创业的年代,更类似于“垦荒期”,遍地商机有待发掘,只要肯吃苦卖力就能趟出一条路子。如今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包装企业遍地开花,问题与矛盾也集中爆发,行业发展面临瓶颈,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做转型的一代,这不仅是“二代”包装企业家的梦想,也是行业赋予他们的使命。

一场由“二代”引发的变革已经在包装企业打响:费屹豪凭借自身海外工作的经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黄金对金岳包装进行了全面的设备改造;俞达则开始利用网络平台推销企业。可喜的是,父辈对子女的变革给予了充分的宽容和鼓励。当子女的羽翼渐丰,他们也甘心退居幕后,将大权逐步交出。

转变的节奏,也是需要“二代”们掂量的问题。保守地延续,可能造成变革的停滞;而一味地创新,又会造成企业DNA的遗失。这就需要“二代”企业家们学会从父辈那里汲取营养,在继承中变革创新,毕竟那些广泛的人脉和一起打拼的老臣,都是企业继续发展的珍贵资产。

如今,接力棒正在交出,“二代”包装企业家们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新舵手引航,包装行业将驶向何方,我们共同期待。

上一篇:围绕创新转型大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下一篇:包装物减量立法的四大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