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宁省实施设施果树栽培的考量

时间:2022-10-01 02:02:26

对辽宁省实施设施果树栽培的考量

摘要:辽宁省的设施果树栽培虽然起步较早,目前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还存在一些不要忽视的问题,有的已成为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如果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产业的发展。通过实地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设施果树;栽培;考量;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126-02

设施果树栽培是利用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在不适宜果树生长的地区或季节,创造适宜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从而保证正常开花结果。设施果树栽培不仅可为人们提供新鲜、优质、反季节、超时令、无公害果品,而且以其产量高、品质优、淡季供果售价高等优点,给经营者带来了高额利润。它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发挥农村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它可将果业的季节性生产扩展到全年生产,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精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可以对某些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并且在土地利用上实现精耕细作,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设施果树栽培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现代高效果业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是果树生产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和突破。

一、对发展现状的考量

设施果树栽培产业是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近年来,设施果树产业发展迅猛,在国内和国际上栽培面积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辽宁省设施果树发展较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到目前面积达45万亩,年产果品量55万吨,总产值20亿元,已成为农村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设施栽培类型包括:日光温室22万亩、塑料大棚18万亩,其他设施5万亩。其中栽培面积较大的地区有:丹东市15万亩,沈阳市9万亩,大连市5.6万亩,营口市4.4万亩,铁岭市2.6万亩,锦州市2.0万亩,上述6个市合计为38.6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85.78%,几乎遍及全省。

目前,辽宁省设施栽培的品种主要有草莓、葡萄、桃,其他还有李、杏、樱桃等。草莓的主要品种有99号、227、弗吉尼亚、丰香、吐德拉、宝交早生;葡萄的主要品种无核白鸡心、京亚、巨峰、红提、秋黑、秋红等;桃的主要品种有518、中油12、早红2号、早红珠;樱桃:红灯、巨红、佳红等;李与杏的设施栽培还处在小面积试验与示范阶段。

由于设施果树在辽宁发展较早,其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国内是较高的。草莓定植后55~65天见果,亩产可达2 500~3 500公斤,亩产值可达2.5万~3.5万元;葡萄栽后第二年就可丰产,亩产量控制在1 500~2 000公斤,亩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桃在第二年亩产量可达1 000公斤以上,三年后亩产量可稳定2 000公斤左右,收入与葡萄相近;樱桃、李和杏需栽大苗才能做到早期丰产。丰产期间,樱桃亩产可达500公斤左右,市场每公斤售价可达200元,亩收入10万元左右;李、杏亩产量可达1 500公斤,市场每公斤售价20元,亩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

二、对发展瓶颈的考量

调查发现,辽宁省的设施果树栽培虽然起步较早,目前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还存在一些不要忽视的问题,有的已成为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如果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产业的发展。

1.设施结构不合理,标准化程度低。辽宁省设施果树栽培大多是塑料大棚。在生产过程中一是没有统一的规格,家家设施骨架都不同、各有特点。大多数设施构建不科学,透光率低,机械化程度低,保温效果不不好,通风效果差且抗风雪等自然天气变化能力差。二是对果树的施肥,果品的生产没有制定严格的有机生产标准。多数栽培者的小作坊生产,效益较低。

2.盲目追求果品数量,忽视果品质量。设施果树生产者大多追求单产的提高,不追求果品质量的提高,最终导致果品数量增加,却由于质量较差,销售价格低,影响经济效益。目前设施果树生产的果实,因栽培的品种不对路,栽培不得法,升温过早,产量过高,采收过早等原因导致质量较差。例如,草莓的弗吉尼亚风味偏酸;巨峰葡萄喷乙烯利而提早上市的果实,着色虽好,口感却很差,而无核白鸡心经膨大处理后,果实口味偏淡;红2号油桃成熟较晚且口味较酸,早熟品种果个偏小,风味不佳,含糖量低;樱桃中早熟、易丰产的品种,或果个较小,或品质较差等给消费者带来极其不好的印象。不愿意再购买设施果树生产的水果,严重影响设施果树行业的长期发展。

3.栽培技术有待开发。栽培者的生产技术多是通过口口相传,或是自己琢磨一套生产技术。很多栽培者反映科学技术对生产有用但意义不大,科研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多次希望通过办班,放录像等方式来宣传先进的设施果树栽培技术。但参加者多是村行政人员、村干部亲属和朋友,实际一线操作者参加的很少。实际操作者的管理水平较差。多是栽培者对设施果树栽培进行粗放式管理。由于技术应用程度低,管理水平差。设施内光照不足,积温不够,导致果品糖分低、口感差、成熟晚上市时间退后,因此,果品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

4.商品化程度低。销售市场不畅,市场消息不灵通。各地相继建立的设施果树栽培基地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大多数地区没有实现产销一体化。生产者多自家栽培,自家卖果。大多数生产者仍是把果品出售给前来收购的小商小贩。生产到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生产者不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市场需求。使生产者很难调整栽培结构,满足市场需求,不利于商品化生产,产销脱节。多数地方没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或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较少,即使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因此,农民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低。

5.产业链短,品牌效应差。缺少龙头企业,即使有龙头企业,多因创新产品少而步履维艰,很难带动当地设施果树业长远发展。栽培者大多直接出售果品,很少精深加工,果品的附加值很低。没有走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有些地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如营口的“九垄地”和“望儿山”牌葡萄,市场占有量大,认可程度高,销售价格高,效益好,然而利用的不好。品牌效应不大,品牌认可程度低。大多数地方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甚至由于某些栽培者的果品质量较差,以次充牌,最终导致品牌名誉受损,销路惨淡。

6.无产业资金投入源。资金投入大是设施果树栽培行业的特点之一。许多农户有栽培设施果树的意向,但多数由于自家资金不足,又很难筹措到可供设施果树正常生产的资金,从而望而却步。

三、对实施设施栽培的建议与对策

1.建设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空间。在设施果树生产过程中。可以在果树下栽培反季蔬菜,发展食用菌,养殖家禽。尤其养殖家禽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空间,而且家禽可以食虫,有利用虫害的防治,家禽的粪便可以作为天然的有机肥。节约栽培成本,使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保持土壤肥力。可开发利用屋顶无土设施果树栽培。

2.加大科研力度,普及先进技术。加大设施果树科研投入,提高科研部门技术创新能力,研发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生产一批环境控制能力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施果树设备。日前,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内保温组装式温室”试验成功,是一种新的温室类型,由塑料薄膜、V型龙骨、复合梁连接件、腔囊保温被、叠被机械系统、活动山墙等部分组装成形,采用内保温形式、部件组装式架构、现代保温材料,前后坡弧度均匀一致,两坡均设内保温被。取消了传统温室的硬式墙体、立柱、草苫、棉被和土木建筑,克服了传统温室的不足。这种新型温室大棚具有环保、造价低、可移动等特点,推广价值大。要加强科教兴农的宣传力度,专业设施果树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直接与设施果树的栽培者接触,提高栽培者技术和管理水平,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栽培者参加科研部门组织的培训。

3.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政府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机构,引导设施果树栽培者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农户建立农业协会,制定稳定、统一的设施果树发展规划,制定设施果树建设标准;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品种,建设一批有特色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基地,带动农户的发展。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规划;辽宁是东部沿海省份,应积极引导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投资设施果树行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化步伐;积极争取设施果树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面对市场,进行生产,通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统购统销,研究市场,抵抗风险。

4.搞好有机产业开发,打造品牌战略。近些年来,果品的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农药、化肥超标使用导致果品质量下降,有害物质增加,危及消费者的健康。因此,加快绿色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投入产出比等方面要尽快制定有机设施果树栽培标准。各地要根据自身优势,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前提下,面对市场,选择适宜发展的树种、品种,建设一批既有规模,又有特色的设施果树商品化生产基地,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果品。在栽培上,应从建园起规范栽培技术,制定果树设施栽培的技术标准,以指导生产,提高农民的栽培水平和上市的果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建立标准化、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量化设施果树栽培关键栽培技术指标,具体内容包括:栽培密度;不同标准树型的高度、结果枝数量、每果枝的果实数;需水量及最佳供应时期;不同发育阶段温度(包括气温和土温)、湿度、光照和CO2调控指标;休眠进程与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相关指标;农药使用的最佳种类、时期与用量;壁蜂授粉的最佳时期与使用量及相关的管理流程和费用等。

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果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果品深加工业,创立优质品牌,利用辽宁交通便利的优势,着眼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进行销售,建立设施果树行业信息网络,及时向栽培者通知农业产销信息;出尽设施果树社会生产服务组织,方便栽培者生产。

上一篇:云南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下一篇:基于ELES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