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设生成中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01 12:52:12

在预设生成中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即时、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精心预设文本,突破难点;精心预设学生,以生为本,使课堂精彩纷呈;适时捕捉细节,促进生成,让课堂洋溢生命活力。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语文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文本、学生和学情的不同,常会有多变的精彩火花或突兀的教学情境生成。面对这些即时、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要及时灵活地捕捉和引导,让它们精彩呈现,不仅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自身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前精心预设,在教学中关注生成。这样才能使课堂调控更加灵活、自如,使课堂教学不断走向成功。

一、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先导

精心的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蓝图和先导,也是生成的前提。没有上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课堂上有效的动态生成。教师要成功上好一堂课,在预设上做到以下两点:

1.精心预设文本,突破难点。

教师在备课前,要精心钻研文本,对教材的重难点先有充分的把握。要精心预设互动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如在钻研《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我发现课文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关键要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展示的美,其中的第三句更是学生理解上的一大难点。在备课时,我精心预设,在学生充分朗读文本,有了一定感知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如我请学生以动作演示来理解“上下翻飞”,采用各种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五彩缤纷”的美。体悟比喻手法的巧妙,是学生理解感悟上的难点,我将先以动画方式展示撒落五颜六色的花瓣的场景,随后引导学生想象彩蝶纷飞的画面,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一只美丽的彩蝶,置身其中,以体会蝴蝶飞舞时轻盈的体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激发学生为山谷取名。正因为有了对文本的精心预设,通过演演、看看和换位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纷纷涌出,不仅领略到“五颜六色”和“五彩缤纷”的细微差别,理解“彩碟谷”的得名,而且充分感受到山谷景象的迷人,体会到美的韵味。

2.精心预设学生,以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由于生活体验、思维方式不同,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和灵活多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文本的同时,针对学生所学内容可能达到的程度,有清晰、充分的思考和预设,并把预设的情况蕴涵在备课中,使自己随时把握学情,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进行更加灵活、自如的调控,做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如《秋天》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北方秋天田野里的庄稼丰收时的美丽景象,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旨在让学生领略到黄澄澄的稻子已经丰收在望、羞答答的棉花丰收时半开半合的姿态美和颜色美、成熟的高粱色彩鲜艳。在设计教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把选择的权利主动还给学生,采用让学生自由介绍最感兴趣的农作物这一方式来感悟文本,品味语言。在教学前,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因感知不同,在选择“棉花”、“稻子”、“高粱”时顺序也复杂多变。因此,我针对学生将出现的选择进行了灵活、开放、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并相应地作出灵活多变的引导。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选择果然各不相同。不过,课堂教学不仅没有因学生回答的突兀而出现冷场,反而因为有了教师精心的预设,灵活多变的调控而变得精彩纷呈,洋溢着生命活力。

二、关注生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新课堂是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课堂,其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关键细节,在互动过程中捕捉契机;随机应变,适时纠正错误,有效地关注和利用各种生成性教学资源,使课堂彰显活力,走向成功。

1.把握细节,互动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个个都抓紧不放,只需抓住“关键细节”去突破生成。“关键细节”,或是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或是易错之处,或是文章的重点、精华所在,抓住这些“关键”,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意义理解。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重点就是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确定教学时以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为抓手,使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字词句所包含的信息。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师生的对话中,求得思想的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如在教学“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片断时,我出示文字后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非常敬仰?学生各抒己见:“我从孟夫子这个词语看出李白很敬重孟浩然,因为只有对有学问的人才尊称‘夫子’,李白还曾经写过一首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比李白大9岁,孟浩然以诗闻名,李白经常向孟浩然请教,所以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这也说明李白很敬重孟浩然。”……学生充分挖掘了字句深层的意思,看似淡淡几句,细细品味起来觉得韵味无穷。

2.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在个性张扬的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及时捕捉瞬时生成的精彩火花,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及时把握引导,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从而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鲜活与灵动。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一个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汪伦唱的是什么歌啊?”这问题可不在我的预设教案内,而且对理解诗歌没多大帮助,所以我很想应付一下就将就过去。可转念又想,新课程不是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老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吗?于是,就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可能会唱《朋友》这首歌,还有模有样地哼了起来;有的说可能会唱《吻别》,这时马上有人反驳,说那是情歌,汪伦唱给李白肯定不合适……班上的小才女还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配上曲子唱起来。最后,在音乐课代表的带领下全班一起唱起了《友谊天长地久》这首歌。无需我过多的讲解,李白跟汪伦之间深厚的情意已经在歌声中飞扬了。

3.错误纠正,生成美丽。

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等而充满活力。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常美丽。如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文,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他马上意识到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出入很大,于是增设了教学环节,问学生哪读错了。学生立即指出是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让学生讨论两个词语之间的差异,学生得出结论:“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教师随手进行简笔画,让学生体会秦岭“云横”的险峻、兴安岭的“温柔”。这样一来,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二者确实是大不一样。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体系初探 下一篇:谈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