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久病有恶疾

时间:2022-10-01 12:09:15

【摘要】 久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恶疾属久病之一。诸多久病常经治疗日趋康复,但亦有部分病症,隐匿复杂,病程久长,病情恶化,而成恶疾,无法救治。因此,特别提醒医者、患者及其家属,面对久病,一要密切观察病情;二要注重全面检查;三要辨病辨证施治;以免漏诊、误诊、误治,防范医患纠纷发生。

【关键词】 久病;恶疾;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R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76—02

久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恶疾属久病之一,其往往隐藏于久病之中,难诊难治。特别是某些恶疾,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被忽略,或无法确诊,不了了之,或辗转治疗,直到病入膏肓之时才得以确诊,但却为时已晚,甚或引发医患纠纷。常令人痛惜、后悔和反思,是故笔者结合多年临床体悟,试就久病有恶疾小议于后,以期同道纠正。

久病,又称宿疾,与新病相对而言,指旧有的疾病,亦指临床上病程绵延,久久不已者。其转归有三:一是病久经治,正气来复,御邪外出,身体渐趋康复向愈。二是病久经治未愈,正气耗损,邪气深入于经络之间,缠延不已。其包括诸多难治病、痼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三是病久久治不已,继而检查方知是某种恶疾。如癌症,初期仅表现出普通病样症状,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亦难检出,经过多方治疗或诸证如故,或时有轻时,或渐渐加重,一旦确诊,则是病已进入中晚期,多属无法救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恶疾者,泛指难治之残疾。何休注:“恶疾,谓瘖、聋、盲、疬、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也”。恶疾包括各种癌症、恶性肿瘤及不治之症等。其特点有五:一是隐匿性:临床许多恶疾,初起并无特殊症状,即或是有一定表现,虽经多种辅助检查,尚还有大部分病例难以发现。二是复杂性:如癌症多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兼受多邪,羁留体内而产生,特别是脾。肾二脏虚损尤为重要。因为七情、饮食、毒邪长期作用于人体,使机体阴阳失调,正气衰退,为癌细胞生长创造了条件,而癌细胞的迅速发展,又进一步耗伤正气,令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同时又产生一些病理因素,如痰结、湿聚、气滞、血瘀、热郁等与正虚并存,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病情极其复杂。三是长期性:部份癌症虽可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但由于其具有复发、扩散、转移等特性,且因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和辗转治疗,所以,其病程多旷日持久。四是欺骗性:恶病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发病较多,且表现多无特异性,每有声东击西之势,如肺癌早期仅见咳嗽或易感冒,或反复咳嗽,医者也多从支气管炎或肺炎论治,药后症状时轻时重;亦有部分病员仅有微咳或不咳而见肩臂疼痛,或见声嘶或吞咽困难,心律失常或心包积液等现象,反复以颈椎病、肩周炎、食道病、声带炎、心脏病治疗,诸证依然,继后出现消瘦咯血、恶病质,经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为肺癌,此时病已进入晚期而无法救治。五是凶险性:恶病一是邪毒深伏,耗损正气,往往是在确诊之时多呈无法挽救之境;二是常危及病人生命,令病员思想压力增大或精神崩溃,以致病势急转直下,身体衰竭,正不御邪,阴阳离绝。

在临症中,久病不已多现恶疾,恶疾常常寓于久病之中。因为疾病的发生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气血阴阳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久病往往又是机体阴阳气血偏衰,邪气留恋所致,临床上很多难治病和恶性疾病,常表现出一些与疾病本质不相符合的假象,病程久长,常令医者易犯“虚虚实实”之戒。笔者在临床上总结了部分癌症的初期表现,如肝癌早期表现类似于肝炎、肝硬化、或类似于胆绞痛、右胸痛、胃脘痛、肾区痛。若病变侵犯膈顶,其痛可放射至右肩部,或出现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生症,男性发育,高血钙,血小板减少,高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又如直肠癌,早期常表现为腹泻或便秘,或二者交替,反复以慢性肠炎治之乏效,继而随病情发展,便血逐渐增多,并有里急后重,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一般检查或误为结肠炎,或误为肠溃疡,若病至晚期,表现出恶病质、腹水、肠梗阻、骶尾部持续疼痛、大便失禁等症状,再行深入检查,方确诊为直肠癌时,治已晚矣。由于这些表现,掩盖了疾病的本质,给临床施治造成假象,诚如李念莪谓:“大实而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而有盛候,反泻含冤”。是故临症不要被假象所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警惕恶疾隐藏于久病之中。

“上工治未病”乃是《内经》防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一,东汉医家张仲景深谙其旨,在《伤寒杂病论》中尚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又如李中梓在总结胃病吐酸的经验时谓曰:“吞酸小疾也,然可暂不可久,或以小疾或忽之,此不知其噎膈、反胃之渐也。”因此,医者、患者及家人,当以前人的防病治病思想为基础,在尚有身体不适或有一定临床表现时,则要特别注意三点:①密切观察病情:因为发现问题往往是在细微之处,故凡有疾病者,不能视小疾无恙,须医患配合,细心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临床一手资料,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所以,要随时留心癌症的早期信号,诸如体表或表浅或能触及的肿块逐渐增大,持续性消化异常或食后上腹部饱胀感,吞咽食物时胸骨不适感及至梗噎感,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耳鸣,听力减退,鼻衄、鼻咽分泌物带血,月经期外或绝经期后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大便潜血、便血、血尿;久治不愈的溃疡,黑痣、疣短期增大,色泽加深,脱毛、痒、破溃等现象,或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等。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不遗漏疾病的任何蛛丝马迹,知微杜渐,以免误诊误治。②注重全面检查:治病求本、审证求因是中医的基本精华,久病不愈,必有其因。因此,在仔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病情的基础上,尽量采用现代科学检测方法,对疾病进行检查,如血检、组织活检、CT、磁共振、超声、内窥镜等,并进行自查、筛查、定期或不定期复查和追踪随访等,全方位、多层面地详细了解病情。而中西医结合,多管齐下,全面诊查,是对恶疾早发现、早诊断的最好方法。③辨病辨证施治:病有新久之别,证有表里之分,病、证、症三位一体,故在诊治久病的过程中,除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外,还要根据疾病的具体表现,采取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中西结合方法进行治疗,以期对久病早愈,恶疾早诊和早治。

总之,面对久病、慢性病、疑难病,医者、患者及家人,一定要时刻警钟常鸣,警惕独处藏奸,久病隐藏恶疾,切不可疏忽大意。努力避免漏诊、误诊、误治,防范医患纠纷发生,把医疗风险降到最低,正是本文的期盼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中医名词术语选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35.

[2]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830.

[3]邝安堃.内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00—361.

[4]胡敬群等.名家会诊癌症[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3:24—34.

(收稿日期:2013.08:04)

上一篇:真正的学习是相互倾听 下一篇:腹茧症7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