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当代文学论文

时间:2022-10-01 12:06:25

视觉文化时代当代文学论文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生成语境

身处消费时代,追求快节奏、娱乐性、视觉享受等成为现代人生活的特征,而碎片式、平面化和无深度的视觉图像恰好能满足那些被学习、生活和工作挤压的现代人的趣味。当一个个充满物欲和感官诱惑的消费世界通过视觉影像展现在现代人面前时,他们的迷茫与紧张得到宣泄,压力与负担得到缓解,因此那些视觉刺激、感官满足和形象消费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因而赢得他们的青睐,并使其沉浸其中。

二、视觉文化时代河南当代文学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当代文学发展迅速,文学豫军队伍日益壮大,在整个当代文坛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如李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茅盾文学奖;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张铁匠的罗曼史》突破,接连向当代文坛发起“冲击”;二月河的“清帝系列”长篇历史小说,创造了文坛奇迹;还有张宇、叶文玲、田中禾、周大新、阎连科、刘震云、李佩甫、齐岸青、张兴元、侯钰鑫、孙方友、行者和刘庆邦等一批中青年作家如一颗颗耀眼的星星,在乡村和城市崛起。但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和挤压日趋明显,河南当代文学也面临着尴尬与困境。

(一)文学的图像化与边缘化

在图像文化的围困之下,文学不仅被图像所放逐,而且被迫从外到内都走向图像化,而文学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字叙述被边缘化了,“读图”正在日趋代替“读文”,人们现在更喜欢坐在电视机前、电影院里和电脑旁看影视剧。河南很多作家的作品都以影视剧的方式被大众熟知。如以二月河的“清帝系列”长篇历史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曾一度成为中国电视剧的经典;刘震云的作品《手机》先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影响巨大;还有李準作品改编的《李双双小传》、周大新作品改编的《银饰》和刘庆邦作品改编的《盲井》等电影作品都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但大众所熟知的只是以上这些影视剧,而不是影视剧背后的作家作品。而那些没有被包装成影视的河南当代作家的作品,正在慢慢淡出读者视野,走向边缘化,这样一种尴尬的生存现状使有些作家的创作陷入困境。

(二)视觉文化失真导致文学的失真

图像文化对河南当代文学的冲击还体现在当影像制造的虚假现实被大众普遍接受时,文学作品本身所传达的“真实”就消失了。在传统的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根据文本语言的句式、语气去判断作者对于所写内容的情感态度。而在图像文化所传达的现实世界中,人们不由自主地被图像符号所奴役,并渐渐丧失了辨别真实的能力。如小说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收视率或票房收入,对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任意删改,这样一种对作品的删改往往会扭曲原作者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原作者赋予作品的深意不仅无法准确传达给读者,还会误导读者。“事实上没有一部影视改编作品能真正呈现出优秀文学作品文字背后那些深刻的意义和含义”。如刘庆邦的小说《神木》被改编成电影《盲井》时,导演李杨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不仅建构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物体系,而且把刘庆邦所构建的“人性向善的美好蓝图”无情消解了。但由于电影《盲井》大获成功,在国际上获得很多大奖,因此很多人或只知《盲井》或把《盲井》和《神木》混为一谈。美国学者布鲁斯东说:“人们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和建筑艺术相同一样。”对于很多不愿读文学原著的观众来说,影视作品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影像一旦植入大脑,它就很难再被想象的形象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文化失真必然会导致文学失真。

(三)视觉图像消解了语言的深度

在视觉文化时代,当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图像时,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图像也在诱导、逼促着他们忽略对文字本来意思的理解,甚至剥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及语言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因此视觉图像不仅将语言文字叙述平面化和具体化,更重要的是消解了语言文字的深度。如在文学作品中插入大量的图片,或把文学作品影视化,这些方式不但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而且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语言文字引向图像本身,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的可能性。河南当代作家的作品在被改编成影视剧呈现在大众面前时,作品中所蕴含的作家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有被漫画化和简单化的情况。如刘震云同名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手机》中,演员葛优的油腔滑调是严守一的本色吗?冯小刚拍摄的电影《一九四二》真是一九四二年河南的的真相吗?文字变成了图像,导演舍弃了其他的信息。如果读者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读图上,读者的阅读水平很容易降低,因为“图像或拟像解除了语言依其本性所造就的主体的深度阅读、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

三、视觉文化时代河南当代文学的发展机遇

视觉文化给河南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扰,但是,挑战与机会并存,视觉文化时代也给河南当代文学带来新的生存契机。

(一)视觉阅读“革命”拓展了文学自身的生存空间

虽然图像对文学的逼压限制了读者对文学的想象,但现代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文学在被图像化的过程中,又给了文学在市场上重生的机会,文学通过影视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从而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也拓展了文学自身的生存空间。河南当代作家的作品被影视包装后,影视作品对于其同期书销量的带动和作家知名度的提升作用非常巨大,这在客观上拓展了河南文学的生存空间。如二月河“帝王系列”影视作品的热播带动同名作品的热卖,也放大了自己作为作家的身影;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在冯小刚推出贺岁片之后的销售量猛增,突破了30万册,创下了刘震云作品销售的最高纪录;《我叫刘跃进》和《一九四二》等影视作品的热播,使刘震云不仅在影视这个最大众化的传播领域中赢得很高的知名度,而且其作品也随着影视的成功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读者。对此,刘震云很有感触地说:“大家觉得一个人的作品由小说改编成电影,就好像良家妇女变成了风尘女子一样。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倒过来看,小说变成电影并不是坏事,并不是作家堕落了。很现实的,第一,增加了他的物质收入。第二,它能够增加小说的传播量。生活变了,电视、电影、网络传播可达的广度,特别是速度,比纸媒介要大得多。中国所有的前沿的这些作家,他们的知名度跟他们的作品改编成影视有极大关系,这是一个现实。”导演张艺谋也认为,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影视作品通过光、影、声、画等手段给读者一种视觉享受,这样一种具有魅力的影视文本形式,会获得远比文字文本多得多的接受群。

(二)文学影视化带动了文学的回归

在视觉文化时代,影视传媒的强势使得纸媒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更多借助影视,很多文学作品必须完成影视化转换才能被大众接受和认同,甚至作家作品只有被影视垂青并最终搬上屏幕,才算是其真正意义上的发表,这样一种颠覆传统文学价值实现的流程,也促使河南当代作家对纸质文学影视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对影视传媒做出了主动的适应和改变。如为了使文本创作呈现画面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和情节设计方面尽量图像化,当他们的作品一旦被影视包装,带来意想不到的名利双收时,他们的创作激情就会高涨,创作速度也会加快。另外一个方面,河南当代作家的影视作品一旦近距离走入大众,必将提高大众对河南当代文学作品的关注,激起他们对文学原著阅读的兴趣,带动文学文本阅读的回归,文学创作与阅读会展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河南当代文学如今在整个文坛所具有的影响都与一些作家积极触电媒介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刘震云、二月河和周大新等作家对影视传媒做出的积极回应,河南当代文学很难冲出纯文学的圈子而走到大众面前,这些作家的努力客观上带动了文学的回归。

四、视觉文化时代河南当代文学的发展策略

面对视觉文化时代给河南当代文学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发展机遇,河南当代作家必须放眼整个当代文坛,重新审视河南当代文学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要想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走出河南,走向全国,河南当代文学应抓住机遇,利用自己深厚的中原文化积淀,寻求突围的路径。

(一)通过视觉阅读“革命”推进文学大众化

视觉文化时代,影像和文学密不可分,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影像阅读主要以视听为主要手段,相比纸质文字阅读,它更接近常人对世界的感知,而感性体验在人心中所产生的冲击力往往远超过理性的说教。虽然文学作品在由文字转化为影像的过程中,读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但强势的大众传媒弥补了纯文学远离大众的局限性,使文学作品通过视觉阅读“革命”拥有了非常广泛的接受群。河南当代文学完全可以借助视觉图像而发展。以文学文本为核心,整合影视、版权、无线、网络等多方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链条,实现文学文本与受众视觉的互动,推动文学大众化。为实现这个目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又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还要使创作的作品具备影视改编的元素。“触电”较多的作家北村曾说:“我非常喜欢看电影,经常看碟片,所以我的小说中结构、语言、情节影像性的东西多一些,这可能也是导演觉得好改编的原因之一。”河南当代小说的创作如果无视视觉图像的效应,也会被大众所淘汰。当然作家这样一种创作思路的调整,并不是要求作家创作一味媚俗化,而是要求作家应对强势传媒时,要有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姿态,打通文学和视觉文化之间的障壁,将大众传媒中的审美要素纳入文学的格局之中,促进文学的大众化

(二)通过影像媒介打造文学的权力话语

河南当代文学不仅要通过视觉阅读“革命”推进文学的大众化,还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媒介,在文学与影像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打造文学自身的权力话语。影像媒介只是推广文学价值的工具,作家及其作品的人气需要借助影像传媒,而影像传媒也给作家及其作品提供了腾飞的翅膀。河南当代文学要在全国文坛拥有自己的权力话语,就要尽可能地借助影像媒介这个工具,以适应时代的崭新表达形式、表现手段,使文学的思想探索和精神追求达到新的高度。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河南当代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要肩负起文学创作者的道义与责任,也要坚守身为文学创作者的原则和立场。不论是将影视中独特的表现手法运用于文学创作中,还是依据影视剧本再创造影视小说,或为报纸杂志开辟专栏写作等等,河南当代作家都要坚守文学的价值和自主性地位,不能以牺牲文学的价值来谋求物质利益。

(三)通过挖掘中原传统文化提升文学境界

任何时候,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借鉴。河南当代文学的发展要走向一个更广阔的未来,除了借助影像传媒,还必须在创作中体现中原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是河南文学推广自己的最好名片。河南当代作家大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乡土是他们创作的基础和思维起点,其作品无不具有中原文化的独特印记。无论是阎连科的“耙耧世界”故事,还是刘震云的“延津故乡”风情,抑或是李佩甫的“绵羊地”风景,在彰显着河南作家“地之子”的文化身份的同时,还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源于这片土地,并根植在河南人心中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与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形式不断进行着冲突和融合,并通过种种形式,向大众传达着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这恐怕是图像文化永远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河南当代文学的兴盛,还要以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传统与高度发展的当代精神文明为依托,进行利于当代文学发展的现代化开发和探索。综上所述,河南的崛起,不仅仅需要社会的现代化,还需要文化的现代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对河南当代文学的发展而言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得文学在被图像化、边缘化的同时,也给了文学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河南当代作家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调整文学与图像文化的冲突和摩擦,利用自己独特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承担起振兴中原文化的神圣使命,使河南当代文学越走越远。

作者:高芳艳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上一篇:文学出版儿童文学论文 下一篇:管理理论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