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定远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01 11:47:28

关于定远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定远县水资源及供需状况的分析,指出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把我县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区,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建设 措施 对策

一、基本情况

定远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全县国土面积299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53个行政村,总人口94万人。境内气候温和,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常有暴雨、连阴雨和持续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旱涝灾害交替出现。境内河道构成了窑河、池河两大水系。现有耕地249万亩,历史上定远县以农业为主,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定远县平均年降水量930毫米,水资源总量为6.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7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二分之一,属严重缺水地区。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定远县水利工程主要以建水库蓄水开发方式,水库蓄水主要以灌溉为主,结合人饮供水和综合养殖。

截止目前,全县共修建中型水库18座,小(一)型水库49座,小(二)型水库258座,当家坝塘19492处。兴建大型电灌站1座,中小型机电灌溉站53处,总装机206台套、22490千瓦。全县拦蓄地表径流能力达4.9亿m3,提引外水能力达20 m3/s,全县设计灌溉面积1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7.4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2.13 万亩。

定远县地下水极贫乏,总量仅有1.8 亿m3,正常年份一般可满足人畜用水需求。

三、主要水资源问题

全县水资源要满足日益变化的居民生活用水、农业、工业生产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存在着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各用水户之间用水矛盾非常突出,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资源型缺水

根据在农业灌溉保证率为75%,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为95%时,现状水平年均缺水,特别是县城周边和县西资源型缺水情况更加突出。

炉桥电灌站灌区除因设计装机没有达到标准外,高塘湖和灌区内水利工程蓄水问题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县大西南地区降水量偏少,水利骨干工程少,资源型缺水问题多年来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工程型缺水

由于投资不足等各种原因使一些工程未能上马,拦蓄当地地表径流和引外水的目标始终未能实现。第一是江巷水库未能上马;第二是炉桥电灌站装机没有达到设计标准;第三是高塘湖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淮河水质低下不能引入;第四是女山湖灌溉工程没有建成;第五是中小型水库病险库较多,塘坝小、浅、漏,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3、工业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定远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而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定远盐化工项目相继建设,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镇供水的发展,形成了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灌溉争水的局面。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试点阶段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节水新技术推广,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统筹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注重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机制。

(二)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重点”,即:以合理利用和科学配置水资源为重点。加快“两个转变”,即: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好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县由农业大县向二三产业大县转变;加快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促进传统高耗水农业向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转变。坚持“两个并重”,即:工程节水与价格调节并重、节流与开源并重。

(三)试点阶段工作目标(2011――2015年)

基本完成县内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全面完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发展水源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大中型泵站建设与更新改造,新增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全县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0亿立方米以内;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全面解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体系,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

――基本完成50%的万亩灌区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农业生产亩均综合灌溉定额由目前的450立方米下降到360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现状250立方米降至20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

――城镇节约用水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各类节水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水平。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逐步提高基本生态用水比例,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完善现代化水资源网络监测系统。

四、全面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

(一)积极推进农业节水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十二五”期间,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工作。

(二)努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建立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节水机制,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实行严格的取水审批制度,建设节水型工业示范园区。

(三)不断提高城市节约用水水平

大力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加大用水计量设施改装力度,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实行城市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

(四)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坚持先用地表水、后用井补的用水原则。

(五)大力推进水价制度改革

建立充分体现水资源紧缺状况,以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适时、适度调整水价的机制,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六)抓好水资源配置基础工程建设

争取江巷水库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在3年内使全县中小型水库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使所有水源工程安全运行,提高供水保障率。

五、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立节水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完善节水科学技术进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六、切实加强对节水工作的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行政领导任期水利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部门职责。拓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

上一篇:浅析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浅议园林绿化与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