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帮助高一学生尽快克服数学学习障碍的思考

时间:2022-10-01 10:43:10

对帮助高一学生尽快克服数学学习障碍的思考

刚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于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不少生虽然初中数学成绩优异,但是在进入高一学年后出现卡壳现象,成绩出现滑坡。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解决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困难,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教学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高、初中数学教材容量和培养目标的调整。一方面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的严谨阐述较少,而到了高一后,数学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数量剧增,如在高中数学必修1中第一、二章的概念有将近四十个。这样一来,还没有完全适应身份转变的高一新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初中阶段相比多了很多,学生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与初中主要是以形象具体进行叙述相比,高一增加了许多抽象知识,如在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中的数学符号就有近30个。培养内容的变化带来的就是数学思维方式的变化。

其次是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师主要是将一些数学知识以片断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向抽象过渡,学生的主动理解能力、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不少高一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这种变化,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很多高一新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

2.学生方面的因素。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知识点的识记,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直接组织和引导下学习。但到了高中阶段,学校和老师在组织学习方面给予学生的自由度更大了,而高一学生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准备,没有改变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很吃力地保质保量完成每天的作业。同时,高一学生受初中定式思维的影响,他们面对那些更抽象,更注重逻辑推理的内容和题目往往无从下手,不善于或不愿意思考、不主动探索,总是等老师讲答案,思想上的惰性越来越严重,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数学学习转变的策略分析

1.注意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数学内容的衔接。

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初中数学知识是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石,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因此,在平时教学时,高中教师在讲课尤其是新授课时,要从高一学生熟悉的初中知识入手,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以函数为例,中学数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阶段,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函数都是一条重要的主线。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一章与初中的二次函数联系较多。所以,教师在讲授函数内容时,必须兼顾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如在讲授二次函数y=ax■(a≠0)时,可以从初中正比例函数y=kx(k≠0)的知识入手。在正比例函数中,函数的图像是随中常数k的不同而不同,k的符号确定直线所在象限的位置,而|k|则确定直线向上方向和y轴正方向夹角的大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这一内容,并让学生想想,二次函数的常数a的值的变化是否也是决定确定曲线的位置?|a|又会起什么作用呢?最终的结论是a的值确定着曲线所在象限的位置情况,|a|则确定着曲线与y轴的相对位置情况。可以确定的是,在高一学生刚刚入门时,这样的教学处理肯定能帮助尽快学生抓住一元二次函数的本质,并学会利用一元二次函数图像求最值,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等。另外,在讲授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时都可以从常数a的作用入手。

2.正确处理高一数学内容与初中数学内容的断层点。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课改后的初中数学课程体系中有一些知识点被弱化甚至被删除了。但这些内容和知识点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却会出现甚至是重点。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有所侧重。比如,在初中数学中计算能力已经被淡化,但在高中却是学生要反复运用的能力。所以,高一老师更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多组织练习;另外,还有一些在初中被淡化或删除的知识,如根的分布、因式分解、立方和差公式和十字相乘法等,高一的老师上课时只要涉及相关内容,就应该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强化;对于在高中经常应用,初中却不作要求知识和内容,如韦达定理,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等,教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

3.根据高一新生的思维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首先,高中数学课程由模块和专题两部分组成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对比各分支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使高一学生逐步领会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可以借助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探究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针对高一数学内容的相对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高一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量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多启发他们利用高中数学内容如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用高中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

再次,引导学生关注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帮助他们生成科学的数学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领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互相影响,尽量介绍一些与高一数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或故事,体现数学特别是高中数学在社会文明发展道路上的价值或意义。比如,在解析几何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儿创立的解析几何,以及它对社会文明进步等的重大贡献;在实数的扩充教学中,可以向高一学生介绍实数的历史渊源及它的缺陷,让高一学生感受到扩充数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材处理方面加以改进,尽快帮助学生走上数学学习的正轨。

上一篇:返璞简约:追求高效的数学课堂 下一篇:改变思维定势,放飞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