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促销的误区

时间:2022-10-01 10:24:26

走出传统促销的误区

入刊理由:

在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促销沿用着比较单一落后的促销模式,陷入到传统促销的误区里。本文主要针对最常见的三种误区进行分析,帮助企业走出促销误区,真正实现企业能做大做强。

从近年来企业促销的实践看,有些企业促销不论在理念还是在策略和方式上都普遍缺乏创新,这些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模式,陷入了种种促销误区。企业若不尽快从误区中走出来,继续重复传统的、陈旧的模式,对企业创造名牌产品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强势广告必胜论

自从有的企业靠强势广告主打一种产品,创造了短时销售奇迹之后,这种模式便被众多企业奉为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份额的经营哲学,近年来有很多企业不断运用这种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可简单地归结为如下的促销式子,即企业投入新产品――做强势广告(地毯式广告)――销售额迅速上升――促销成功。在这个例子中,取得销售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强势广告,如果没有强势广告的媒介作用,仅靠小打小闹,企业无论如何也做不大市场。这似乎给营销者这样一个结论:不论什么产品,只要打强势广告,就一定容易成功。这就是“强势广告必胜论”。那么,这种被一些企业采用而又被实践证明效果很好的“强势广告必胜论”,为什么成为误区呢?

首先,强势广告不利于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强势广告促销的本质是“速胜论”,而强势广告打造的产品却是“短命”的。从理论上讲,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本身,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等均符合市场需求,这是内因;而广告是一种催化剂,是媒介,是外因。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才会取得持久的绩效。否则,广告为主,产品求其次,仅靠广告唤起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盲目热情,只会让产品“未老先衰”。从实践上看,一些企业靠强势广告主打的产品,均是获利一时,而伴随广告投放费用的下降,其产品也随之退出了市场,就意味着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因此,把上述式子加上延伸就不难看出,在这种促销模式下,产品生产周期是决定于广告周期的。即企业投放新产品――做强势广告――销售额迅速上升――促销成功――广告投放费用下降――销售额迅速下降――产品退出市场甚至企业倒闭。

其次,强势广告只打知名度,忽视美誉度。强势广告一个主要的功能是迅速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它通过媒体不断集中地向消费者灌输同一个广告,使消费者很快知晓这种产品及生产企业,从而在消费者尚缺乏消费理性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对广告产品的认同和依赖,进而唤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并采取购买行动。但在消费者消费这种产品的时候,他们可能只相信广告内容,至于该产品本身的特点和性能则知之不多,这样的强势广告产品也就很难形成知名品牌。事实上,产品及生产企业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美誉度,一个知名产品或品牌必须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统一。而纵观强势广告作用下的产品,真正树立了知名品牌的并不多。从这点来看,这种促销模式只能事倍功半。

再次,强势广告忽视了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对于促销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产品或同类产品中不同的品种都应有不同的消费群体,都应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产品定位,在开拓市场时才容易取得成功。而近年来强势广告中的产品无一例外地采取无差异营销的策略,均未进行认真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产品定位,因此也就无法培养起成熟的消费者和品牌忠诚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强势广告的促销是以没有具体的消费者群体和诉求对象为基础的,是一种促销泡沫。

价格战无害论

企业常用的促销方式除了运用打强势广告外,另一种方式便是打“价格战”。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已经超出正常的企业价格竞争的范畴,逐渐演变成企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战经常发生且逐渐升级,除了有其经济学上的原因外,也不能排除价格战的参与者――企业对企业战略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价格战使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受益者。恶性价格战略是企业为了竞相压价,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以下的定价行为。这种价格战对消费者大幅度让利,肯定会受到消费者欢迎的,这是近年来价格战频繁发生而政府有关部门无法干预的直接原因。企业自身认为,价格战尽管让企业蒙受了一定损失,但对消费者来说是做好事,体现了“消费者至上”的经营理念,有它存续下去的理由。但从价格战的后果看,它割裂了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关系,最终结果是这个利益链上的三方均受了损失:即由于价格的大幅度降低,国家税收减少,企业盈利下降甚至有可能亏损,而受益的消费者也可能买到因价格降低导致品质下降的劣质产品,甚至有的消费者受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暗示,可能会推迟购买,放弃即时消费,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价格战可以缓解库存积压,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企业价格战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目前许多企业库存商品积压特别严重,有的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回笼资金,便率先降价,然后同类企业便纷纷跟进降低,一场价格战便由此爆发了。如前所述,如果价格战是企业产品销售不畅而不得不运用的一种促销手段,那么价格战的发生似乎有它的理由。但当从销售角度对价格战进行冷静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价格战是弊大于利的。一是价格战会导致“寅吃卯粮”,即价格战爆发时出现了消费热,使一部分消费者因价格低而提前消费,价格战结束后,消费需求立刻由旺转冷,在耐用消费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是导致分销渠道混乱,在价格战中,企业急于销售的心理比较严重,往往对分销商的选择难以科学评估,极易造成货款的赊欠,甚至造成呆账和坏账;三是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价格战的爆发会导致市场调节的信号失灵,不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失信无妨论

目前企业之间的信用缺失和不足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制假造假活动猖獗、不守信用、不履行合同等,尤其是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坑蒙拐骗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疾。企业信用的恶化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有些企业对发展信用关系不够重视,甚至片面认为失信无妨,这些更是造成企业信用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经营和促销上的一个重要误区,必须加以澄清。企业信用恶化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限制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进程,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企业自身。

首先,信用恶化会破坏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发育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如果企业之间没有信用关系或信用不足,必然会产生信用危机,而信用危机进而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其次,信用恶化给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带来很多困难。现在一些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就是信用不足的反映。企业信用不足不仅会直接限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机会,也会破坏企业的产品信誉、销售信誉,进而造成企业促销的困难。

综上所述,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出强势广告、价格大战和信用缺失的促销误区,逐渐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符合销售规律的促销模式。

上一篇:逆反期: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契机 下一篇:生命是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