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之有李,文达辞通

时间:2022-10-01 10:15:40

人物名片:李刚,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54 年出生,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无机盐协会副会长、中国无机盐协会钾盐(肥)分会会长及上海晋商会名誉会长,山西省政协委员,上海市杨浦区人大代表。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共同成长的30年。改革的浪潮中,一大批为发展中国民族产业、帮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不懈努力的民营企业家先后涌现。

李刚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扛起钾盐的脊梁”是他的抱负,也决定了他的事业走向。1975年,年仅21岁的李刚加入了当时还是国有体制的山西“文通”,从学徒做起;1985年,短短10年他步步为营成为厂长,经历国有企业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变迁;2001年,他将企业移师上海,把目标瞄准全国,并且放眼全球。通过对企业的现代化打造和有序扩展,现已坐上国内钾盐头把交椅。如今,他所属的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碳酸钾生产企业和中国最大的硝酸钾生产企业。

也许就是他这种舍我其谁的胆魄和永不言败的信念,赋予了他“雷厉风行”的执行能力。

也许就是他成长于文通,发展于文通的深厚情感,让他即使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也能从容不迫,建立符合文通实际又适应时代 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文通20年保持发展活力的业界奇迹。

也许就是他多年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练就了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锐利的洞察力,以超前的大局观和判断力改变了文通未来的发展格局。

也许……

是的,还有无数个“也许”等着我们去揣测,但是有一点我们是肯定的:真正将“文通”从山西文水通向世界舞台,并且缔造了一个商业奇迹的不是别人,他就是李刚。

三次决策,三次飞跃

文通集团的前身文水县化工厂是一家县级小集体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产量低、成本高,已经处在亏损倒闭的边缘。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胆识和勇气,当时还很年轻的厂长李刚决定破釜沉舟搞改革。在那个年代,口号不是人人能喊的,改革更不是人人能搞的。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境,1988年,李刚决定兼并严重亏损、濒临倒闭的文水县国营化工厂。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兼并后李刚仅用3个月时间就使这个国有企业起死回生;接着又先后兼并了负债累累处于半停产状态的文水化学厂、文水国营化肥厂利用他们原有的厂房设备和本厂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成功的生产出市场紧俏的产品,当年扭亏为盈。一步对,步步对,改革的决策让文水县化工厂看到了曙光,也让李刚的事业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35岁的李刚,成为了精明强干的企业家。

改革的成功,让李刚在当时的文水县名声大噪。但拥有更大抱负、更大的梦想的他自有想法。走出文水、走出吕梁山,将目光标准全山西。从小生长在山西太原,对太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足够的了解,让李刚很快就锁定了目标地:太原。1993年,已颇具规模和实力的文水化工厂,在山西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下,更名为山西钾盐厂,并于这一年在太原市成立了山西钾盐厂供销公司。1995年,由5个紧密层企业、12个半紧密层企业组建的山西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在太原市挂牌成立。至此,一个县营小厂已发展成为拥有9个生产企业、两个贸易公司,生产7大类产品的企业集团。

“既要最大,还要更好。”李刚快人快语。文通在山西的发展就好像李刚的执行力一般“雷厉风行”,超前的运作体制带来了集团超常规的发展。2000年,文通钾盐集团对下属的文泰公司、文兴公司等 6 个企业相继关、停、并、转,同时投资 1.5 亿元,对霍州文通、金泰公司等 7 个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至年底初步形成了振兴公司、金泰公司、霍州文通等 3 个销售达亿元的企业,凯乐公司、司达公司、兴武公司等 3 个销售达 5000 万元的企业,推动文通集团向做强方向挺进。

从文水走到太原,从发展走向成熟,这个二次飞跃,李刚用了整整8年时间,或许此刻很多人都认为李刚该满足了,但是谁都没有料到他已经开始谋划第三次飞跃,而这次飞跃就是企业传奇的开始……离开桑梓地,移师上海跨越发展。

“当时我做这个决策的时候,很多人都问我,在太原发展的好好的,企业也稳定了,为什么又要去上海?”这也是我们想知道的。其实早在2000年,文通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国内的钾盐同行,而是以色列的HAIF、智利的SQM、韩国的UNID等国际钾盐行业的领先企业,而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就必须扎根中国经济的制高点上海。

李刚将目标瞄准上海,是他看到了上海的人才、上海的技术、上海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是他看到了在上海可以大干一番事业、打造“钾盐王国”的希望。

2001年5月,文通集团将总部及营销中心移师上海。利用上海的地缘经济和优惠政策,打造面向国内外的营销龙头,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在山西化工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企业产供销在上海和山西之间迅速形成了互为犄角、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有利局面。“当时,我们看中的是上海的市场,只有贴近市场,企业才能壮大。”用李刚的话说,将集团总部迁至上海,更多的是一个发展思路的拓展,集团走出山西,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广泛寻求、选择合作伙伴,最后锁定了国内最大的氯化钾生产基地――青海盐湖工业集团,一期工程共同投资 3.5个亿,在山西“吕梁百金堡化工园区”实施 10 万吨硝酸钾、 5 万吨碳酸钾、2×6000kW发电机组的热电联产项目,双方以资源为切入点,将山西的煤和青海的氯化钾两种资源相结合。2003年底一期工程正式投产,新增销售收入 10 亿元,创利税 2 亿元,更加奠定文通集团在中国硝酸钾、世界碳酸钾市场中的龙头地位。

李刚以超前的大局观和判断力开启了让人瞠目结舌的“文通速度”,短短15年内,实现从名不见经传到行业龙头的跨越。

不过传奇还在继续……

四个转向,一次转型

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要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必须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转型,是每个企业家在守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如何转,转向何方,又一直是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

近10年,文通集团移师上海,利用山西和青海资源优势,建立了两大钾盐生产基地;利用上海的人才和信息优势,将人才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集团将依托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产业基础,立足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提出强化“四个转向”,建设“一基四线”的转型发展模式。“四个转向”从以钾盐为主的一元发展模式,转向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多元发展战略;从生产型企业转向产融结合型企业;从传统型营销企业向现代综合贸易企业转型;从粗放型管理转向以集约化、精细化、科学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一基”即以钾盐生产及加工为基础产业,“四线”是指钾盐产业、综合贸易产业、房地产业、矿权交易中心。通过强化“四个转向”,建设“一基四线”的转型发展模式为文通集团多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做的是传统行业,但是传统行业并不是包袱,而是转型发展时最重要的资源。”利用多年在上海打下的坚实基础,李刚决定在上海再次迈出开拓性的一步,进军地产领域。2009年,文通集团通过竞价拿到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区域地段土地,该项目由文通集团总投资15亿元,由两幢甲级写字楼和两幢精装住宅楼组成,总建筑面积98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文通集团总部所在地,故命名文通大厦。而这具有强烈现代气息的文通大厦预计明年投入使用,但是合约入驻率已经达到95%以上,这不仅满足文通集团需要,更为杨浦区招商引资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2011年,文通集团乘胜追击在位于上海东外滩滨江带建造文通国际广场,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由五幢甲级写字楼组成,总建筑面积为160000平方米,配套7000平方米公共绿地。

高瞻远瞩、锐利洞察,这些词语已经满足不了我们对李刚的形容,他的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行动总能带给我们惊喜。2011年,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民泰投资有限公司(文通集团旗下公司)、上海杨浦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尊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上海联合矿权交易所,标志着文通集团多产业发展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该交易所面向全球矿产资源市场,直接为我国矿企寻找海外矿权、争取国际矿业资源提供交易平台,同时也为国内矿企提供亟需的法规政策服务、专业矿权评估服务、投融资等一系列服务。该平台将组织包括国内和国际间的采矿权、探矿权交易,矿业企业产权交易,矿产品交易,探矿、采矿技术交易以及矿业领域其他权益交易。“这个矿权交易所还在起步阶段,我相信在未来的3-5年内,我们一定能做出成绩。”

李刚相信,我们也相信李刚。他一定能从大形势、大政策中抓住机遇,完成新的“华丽转身”。不仅做世界钾盐的最强者,更要做多领域的佼佼者!

上一篇:商海亮剑二十年 下一篇:平衡:世界相信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