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渝画牡丹

时间:2022-10-01 10:09:45

丹青不渝画牡丹

郑树全,字一林,号大千。1964年出生于中国河北曹妃甸,曹妃甸美协副主席,河北美协会员,职业画家。

郑树全酷爱中国画艺术,攻花鸟,擅山水,其牡丹婀娜多姿,人称“郑牡丹”。其作品追求“雅”与“俗”的契合,笔墨酣畅淋漓,清新润泽中带有宁静、空灵的意境。其牡丹图笔墨细腻,情感真挚,给人以祥瑞、贵气、高雅的视觉享受。

郑树全的名字很多人不认识,但一林先生无人不知。一林先生是一位踏实、勤奋的画家,对于书画艺术富有独特悟性和想象力。艺术从来都离不开想象力,但却不能只靠想象力完成。有一次,我问一林老师:“你画了十几年的牡丹,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他答:“先从眼上过,再从心上来,画牡丹先要爱上它,怎么也看不够,然后对照仰慕之人的真迹或图册,分析其用笔,获得其精神。如果哪一天,你画的牡丹像要溢出香气、蜜蜂飞出画面,说明花润有韵致、虫鸣出灵动,渐渐接近澄怀大化的境界了。”

一林先生性格笃定,为人低调,做事不张扬。他钟情于牡丹很久很久了,牡丹那种姹紫嫣红,甚至已经流入了他的血液。每逢仲春时节,无论身在家乡还是外地,他都要细细观察牡丹。长时间与婀娜多姿的牡丹对视,如醉如痴,把它们的万种风情―――感光在自己心灵的底版上。

一林先生画的牡丹,有简有繁,有意有境,既有冠压群芳的霸气,也有艳若蒸霞的壮观。在概括性的淋漓写意之间,总少不了尽精微、细敷色的清润工写。

形神兼备,开合有度,气韵生动,主体部位花朵鲜艳硕大,瓣蕊富于变化,其中胭脂、曙红、魏紫、姚黄笔墨酣畅,最有“郑”味,将花色之艳、花朵之繁、花香之浓、花形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由其每瓣都有美玉之绒。整体构图清新悦目,花朵设色巧妙独特,枝叶挺秀之间穿插得势。

一林先生一直都在尝试着突破自己,把气韵生动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牡丹之外,他还喜爱画草虫、俊鸟小品,线立形,笔挺劲,意旷达,心渺远,草茎上的长矛蚂蚱,芦苇花中的方头蚂蚱,小树枝上的晨曦小鸟,老树树皮上的爬行鸣蝉,水中扎猛嬉戏的二三雁鹅,都活在他的笔下。

同时,蜻蜓薄翼之轻纱、鸟喙之上的小鼻孔、蜜蜂通身的细绒毛、叶片翻折带虫眼儿,都细致地呈现在他的小品画中,此时他笔下的万物―――既熠熠闪光,又有清风幽径之妙。

这种功夫在大幅牡丹画中得以体现,譬如蝴蝶光临、蜜蜂空降,嗡嗡嘤嘤,恋蕊不去,使画面神韵倍增。因植物已有精、气、神,更兼二三蜂蝶入境,画面便有了足足的情味,富丽间有婉转,婉转中露性情。牡丹与蜂蝶融为一体,牡丹花因蜂飞蝶舞分外娇艳,蜂蝶因牡丹花开而听之有声。

在长达十几年的绘画实践中,一林先生有过困惑,有过深思,有过停滞,有过顿悟,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仔细研究,深深悟得历代牡丹大师的艺术真谛。

唐代边鸾画的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润泽”;五代徐熙画的《牡丹图》,创造了叠色渍染法,落墨较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意趣生动;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作品泼辣豪放,笔墨洗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清代恽寿平的牡丹润秀清雅,高逸为上,素有“恽派”之称;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画的牡丹画,用笔简练,寥寥数笔,却生机盎然。

牡丹是富贵之花,一方水墨,一张宣纸,一点一滴,一勾一抹,都融入一林先生的内心、画笔与滋润的色彩、笔墨之中。在画面的创造和经营上,他非常看重构图,用有限的笔墨和篇幅,表达无限的意境。

在笔墨运作上,一林先生用整个身心诠释牡丹一颗颗芳心,或以浓破淡、或以干破湿、或以润破焦,或以皴擦立骨、晕染作气、皴染交迭,气韵迭连。无论是正盛花朵的潮湿润泽,还是半开不开的笑靥,或不同朝向的蓓蕾,都于妙笔之间跃然纸上。

一林先生笔下的牡丹,重彩而无俗艳之憾,俏丽而无佻达之嫌。其枝干多用枯笔飞白,苍劲之中有内含之力;叶多润毫泼墨,雄浑之间有蓬勃之气,枝助花精神,叶托花颜色,使众多藏家对他的牡丹好评如云:“骨在、神在、风在、韵在”。

一林先生是一位年富力强、才情迸发的职业画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祝愿他的牡丹图―――试将妙笔赋花魂,情动神州;花鸟草虫画―――笔意精妙,鲜活灵动。事实上,郑树全正在不断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熔铸内心,因感悟而生发,因挚爱而情动,他的一幅幅花鸟画古趣盎然、生气逸发、设色丰富、细腻有神,受到了众多藏家的追捧。

上一篇:让合唱的种子在每一位学生心中发芽 下一篇:威信观斗山柱础石雕的艺术价值